人際關係是我不論於私底下或工作中都喜歡談論的話題。我一度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感性的話題,在這幾年面對許多咨詢和企業內訓工作坊後,我開始認為經營關係不單單是走「心」而已,更是腦袋裡的複雜機制。人際關係與我們息息相關,不論是正經八百的職場、浪漫的情感世界裡、或是單純的友誼都是不同面向的人際關係體現。
我很常在工作坊或是諮詢時被問到:關係是怎麼來的?在所謂「成功」與「失敗」的關係,身處其中的人們又發生了甚麼?這一切是否可歸結於有效的溝通與信任呢?關係甚麼時候是「互補」,甚麼時候又不是呢?俗話說的「異性相吸」又是何種的情況呢?
曾有人問我對於互補關係的想法,當時的我還不確定哪個是最正確的答案,但是有個靈光閃過我腦袋:「難道這不是因為某種大腦內的化學反應嗎?」
想不到原來腦神經科學真的有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的大腦是獨一無二且複雜的,要為這些問題找出一個標準的答案其實是有難度的,但以我的觀點能確定的是,在不同的狀況下,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尋找建立關係的對象。
這可能就是為何與伴侶和朋友變成商業夥伴是有風險的──僅僅是因為兩人在工作場合與日常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互補。
如果社會歷練夠豐富,我們會傾向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工作夥伴,如此便能接觸不同於己的想法或工作方式,也能為彼此瞻前顧後──看見彼此的盲點並各司其職。
在非工作場合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能偏好與自己有類似興趣或能夠瞭解自己的人,因此有類似特質者也許較具吸引力。
但在感情關係中可能就更複雜了,我們想要與對方有類似興趣愛好,卻又希望對方能為我的生活增添不同色彩。我也很常見過擁相同興趣但個性不同的兩人成為情侶,但時不時,我也見過截然不同──宛如冰與火的兩人成為伴侶,生活步調上又是完美契合的。
一言蔽之──偏好與特質是每個我們與生俱來的饋贈,如果意識到了,並開始了解這些恩賜,或許生命中每場邂逅都會是美好的。假如我們不斷發揮所長,那麼生命歷程的各方各面中,自會吸引對的人與我們相遇。
因此,我有很深刻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有意識的自我覺察。舉例來說:在工作場合上我們對主管風格的洞悉、管理方式的理解;在在人際互動中,反應了我們的性格、行為舉止與腦中迴路的偏好。這種覺察不僅能認識自己,更能讓我們懂得與自己相處,進而在處理生命中各種關係時更加得心應手。
最後回到企業組織的角度,管理人際關係和自我了解是員工成功的重要因素。透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員工會有更好的合作效率和團隊向心力;同時,若能鼓勵員工積極了解自我,他們便能不斷自我精進,實現個人和組織的雙贏。
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生常談──「面對真實的自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