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職場漫遊指南」:找到職場文化與個人成長的終極答案

科技的演進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便利,而各類新興的溝通工具、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這樣的科技衝擊下,職場上的溝通效率並沒有因為科技而帶來正向的影響,反而看似因為科技讓我們在溝通上又花費更多成本與拉遠彼此的距離。如果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們我們在與人連結上的需求到底該如何夠過科技被滿足呢? 

最近,很榮幸有機會受邀到不同的社團或是新創加速器分享關於「團隊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以人為本的ESG幸福企業」,當下也和不少企業主分享了相關的經驗與甘苦談。

在與這些企業主分享的過程我們似乎都能歸納出這些經驗的核心本質,都凸顯了良好環境與優質關係的重要性,而這也不禁讓我暗暗自問:「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怎麼做呢?」

我仔細地反思了這幾年在Emergenetics全腦面談工作坊中的相關應用知識(用以解讀人們行為與思維偏好模式),並且套用了正向心理學的邏輯,最後我精選出了這三個秘訣,希望可以幫助各位探索出建立正向環境與關係的方法:

#1探索自身優勢

認識自己永遠是拓展人際圈最基本的起點,坊間有很多心理評估工具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了解自我與他人,但需要特別留意,這些工具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而非讓自己畫地自限產生對自己或他人更多的刻板印象,最後反而變成批判他人的工具。。

其實,我們只需要採用2到3種具公信力、可靠、數據持續更新的工具來評估各種不同特質就很夠了。舉例而言,「Emergenetics 」可以評估思維與行為的偏好,或「VIA性格優勢測驗」可以評估你的性格優勢,甚至如「愛之語」這種非心理評估工具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你建立一段良好關係。

在美國著名作家兼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 (Daniel Goleman)於2002提出的EQ模型中,他提醒我們培養EQ的起點為自我覺察。

當我們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便會開始發展出同理心、自制力、適應力等內在能力,這些能力又能幫助我們發展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並讓我們能更好地管理自我。而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了解自身的情緒需求、盲點以及觸動情緒的導火線為何,但是在探索這些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優勢。

當我們發掘了自己的優勢所在,便能經常在日常工作中發揮所長,進而提升效率以及啟發心流狀態,如此便能時時保持活力充沛!

另一方面,當我們找到其他人的優勢,並且試著欣賞與將這些優勢套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時,這便有助於建立正向的關係。

#2建立適當的文化

著名管理顧問與作家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曾說:「企業的文化,左右其營運管理上的策略」它意味着一個企業的文化,左右其營運管理上的策略。 很多領導者或會完全忽略組織文化,或是將其降級為HR部門事務,變成業務的次要問題

這句話在各行各業、任何情況之下都適用。如果我們的所處的家庭、朋友之間、職場之中的文化氛圍是負面的,任何正向元素、自我覺察或是彼此優勢的探索都將功虧一簣。

這時候,就必須停下來回顧所處的環境文化,並且問自己:「我們要如何建立一個正向的文化來繼續打拼呢?」

要做到這件事的方法有千千百百種,不過我建議以職場規範來幫助所有職員發展正面心態。

在2012的亞里斯多德計畫中,Google研究了自己旗下180個團隊,想找出某些團隊比其他團隊更加成功的因素所在。

在追蹤了這些團隊長達一年之後,研究者發現團隊規範對團隊的成功有最大的影響力。規範基本上就是一套塑造團體成員互動模式的行為準則,這套規範應該淺顯易懂、因地制宜並且須為全數成員所同意。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在自己的團隊中最愛的規範之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問!」搭配很萬用的「假設正向意圖」;在提問時保持好奇心,同時也能引發他人的當責感。

另一個我最有感的是:「把焦點放在創造,而非解決問題」則是結合「擁抱成長心態」。當遇到問題與挑戰時,都能看待成新的學習機會,並把層次拉高到創造新的價值而非單純解決眼下問題,同時也能夠避免過於鑽牛角尖的內耗。

簡單來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文化可以促成團隊的策略與實務行動,也能使團隊貌合神離,但是用「把焦點放在創造,而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用心經營每個──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團隊、家人、朋友、社團等環境的文化,不論是你自己或是整個團隊肯定能從中受惠!

#3找出正、負向的心理平衡點

其中一個正向心理學的大迷思就是,大多數人認為它的焦點都放在快樂上。事實上,正向心理學除了能幫助我們強化正向的情緒與心理體驗,更能加速我們對於負向情緒的轉念。而這些為數眾多的迷思也催生了新一波的正向心理學,稱為「正向心理學2.0」,旨在創造一個更為「平衡、具互動性且以意義為中心的跨文化切入視角

我們必須了解,所謂的「正向」並非對「負向」視而不見,一味地切割與負向的連結,或是逃避生活中的負向事件並不能讓我們了解正向的意義所在;這兩者的關聯正如同光和影兩者間的互依互存,絕對的光或絕對的影並不存在,我們之所以能夠主動積極的創造正向情緒和內心體驗,都是源自於我們能正視並梳理自己的負向情緒以及內在的衝突。

此外,我們還有許多方向可以試著努力──如試著感謝、原諒、放下某些人、事、物;試著保有空間(Holding Space)等。這裡重申,這些方法是甚麼並不重要,你有練習、嘗試的意願才是重點所在;練習造就習慣,習慣則能改變行為。

說到正向的行為選擇與付諸實行,正念也是一大功臣。當我們將注意力從情緒轉換至理性意識,便能讓我們將「反應」轉換為「回應」,這也讓我們能更容易地練習「主動建設性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

簡單來說:呼應上面的「把焦點放在創造,而非解決問」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抹除所有負向事物,試著自己創造正向事物,這也是生存與努力生活的差別所在。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這領域的專業總是伴隨的跨領域的知識不斷迭代,想成為這領域的專家必須是一個同時努力身體力行實踐所學的人;在這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哪怕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也都是我學習上的成就感,因為我想相信,透過自己創造正向回饋影響其他人的過程,最終也會幫助到自己與和身邊的環境,如此便可以與我共事、相處的人們建立真實、富有意義的關係。

延伸閱讀:

分析偏好

結構偏好

人際偏好

概念偏好

表達特質

堅定特質

變通特質

全腦面談工作坊都在上什麼呢?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