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孩子,從生活與學習技能開始
當我們談論「孩子的未來準備」時,過去多數教育者與家長的想像往往集中在學業成績與升學表現。然而,在快速變動且高度不確定的21世紀,這樣的單一路徑顯然已無法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根據哈佛教育變革專家 Tony Wagner 所提出的「七項21世紀生存技能」,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期待,早已從標準答案的記憶轉向「跨領域整合思維」、「合作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等軟實力。這也意味著,孩子是否具備生活與學習能力(life and learning skills),將成為其能否應對未來、主動打造幸福人生的關鍵。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這些能力涵蓋兩大範疇:一是「學習與創新技能」,如批判性思考、溝通、團隊協作與創造力;二是「生活與職涯技能」,包括彈性變通、主動積極、人際理解與文化敏感度。這些看似抽象的素養,實則決定了孩子在面對壓力、做出選擇與持續成長時,是否擁有內在韌性與外部連結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賦能」──讓孩子擁有駕馭未來的能力與信心。

孩子未來需要什麼能力?比成績更重要的素養
許多家長與教育者仍習慣用「分數」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果,但如果我們將目光拉遠,會發現真正讓孩子走得遠、活得好的人生能力,往往是那些無法量化卻極其關鍵的「軟實力」。世界經濟論壇(WEF)在《未來工作的技能報告》中明確指出: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創意思考與情緒管理,將是21世紀職場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
進一步來看,這些能力不只是為了工作準備,更與孩子的整體幸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情緒智力權威 Daniel Goleman 指出,一個人是否具備「自我覺察」與「社交理解」能力,將深刻影響其壓力調節、人際關係與決策品質。換言之,當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看見他人的處境、並以正向態度回應挑戰時,學習與生活就不再是被動應對,而是主動建構。
這也是為何「生活與學習能力」不該被視為課後附加,而應成為教學與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這些能力,是一場從分數邏輯走向素養思維的轉型,也是一場讓孩子成為未來世界主角的投資。
不只是老師,每個大人都是學習的催化劑
在傳統教育系統中,「學習」的責任往往被壓縮於教師與課堂。然而,在面對多變未來與跨域挑戰的當代,真正能影響孩子發展的,不再只是教學內容,而是整個社會網絡中「大人如何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每一位成人──無論是家長、教練、輔導員、甚至是鄰居──都可能是孩子生命中的學習催化劑。
教育可視為一種社會連結的過程。研究學者 John Hattie 在其「可視化學習」模型中指出,影響學生成長最深的因素,來自教師的「示範、關係與回饋」。這一觀點亦可推廣至更廣泛的成人角色──當大人能展現出自我探索的態度、真誠關注孩子需求,並給予具啟發性的回應時,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便會逐漸提升。
此外,學習早已不限於教室與書本。各地的青少年組織、非營利機構與社區據點,正以實際行動重構學習場域。從領導力工作坊到文化探索營,這些場域讓孩子有機會在多元互動中,練習合作、培養同理心,並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學習風格與生活策略。這也正是 Emergenetics® 工具得以發揮價值的真實場景──在學校與非正式學習空間之間,建立一座理解與對話的橋梁。
三個策略,讓大人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長
在協助孩子發展21世紀所需的生活與學習能力之前,大人自己必須先完成一場深層的自我調整:從「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從「知識輸出者」變為「學習共創者」。這不只是教育觀的轉變,更是行為模式的翻轉。以下三個策略,看似簡單,實則構成一套支持青少年心理成長與認知啟動的循序歷程:
1. 以身作則:在日常互動中活出學習素養
孩子不是透過聽你說什麼來學習,而是透過觀察你怎麼做。John Hattie 指出,教師的非語言行為、情緒管理、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學習成果的影響遠高於教材本身。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所有與孩子互動的大人──當你面對壓力時如何調整情緒?在討論中如何傾聽與回應不同觀點?這些微小行為,其實正是孩子學習批判思維、溝通合作的第一現場。
場景範例:在某個小組討論中,教師若能先承認自己的盲點,並邀請學生補充觀點,遠比單向說教更能培養孩子的思辨與表達力。
2. 建立關係:信任是所有學習的前提
沒有關係,就沒有學習。Daniel Goleman 在情緒智力模型中強調,安全的人際關係能啟動大腦中掌管探索與創造的區域。然而,我們卻常在不自覺中以「規則」、「成績」建立關係邊界,忽略了孩子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與被信任。建立關係不代表放任,而是願意先放下角色優勢,走入孩子的節奏,對話他們在意的問題。
場景範例:在學生行為偏差時,與其直接懲處,不如先問:「你今天有什麼特別的煩惱嗎?」這一問,就是關係的轉捩點。
3. 引導覺察:讓孩子從「我是誰」開始學習
當孩子能夠說出:「我喜歡這樣學」、「我在這方面需要幫助」,他們便從被動的學習對象,成為有主導權的學習者。這正是 Emergenetics® 模型所強調的核心價值──幫助青少年辨識自己的思維與行為偏好,從而建立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與認知彈性。在現實場域中,我們太習慣用統一標準來評價孩子,卻忽略了:多數孩子的潛能,是被不了解自己的方式困住的。
場景範例:在導師輔導時運用簡易的偏好探索問卷,幫助學生看見自己學習方式的差異,往往能有效轉化其挫敗經驗。
這三個策略之所以關鍵,不在於它們「新」,而在於它們挑戰了我們對教育關係的舊想像──真正的教育不是大人教小孩,而是願意和他們一起學會怎麼做自己。
Emergenetics®:打造孩子自我覺察與自我領導的實踐工具
我們總說要尊重差異,卻常在制度與時間壓力下,把學生壓進同一套教學公式裡;我們期待孩子認識自己,卻很少給他們一種語言,去描述「我是誰、我怎麼學、我與他人有何不同」。Emergenetics® 不是為了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試圖修補這個體制長期忽略的──對差異的語言缺席、對多元的認知失語。
Emergenetics 的青年版報告(Youth Report)正是這種語言的一種形式。它不是在告訴孩子「你適合做什麼」,而是在邀請他們找出:「我原來有這樣的傾向」,並從中建立一種認識自己的大腦邏輯。這份報告拆解思維與行為偏好,讓孩子知道:不是我不夠快,而是我偏好穩定;不是我不夠聰明,而是我需要空間釐清思路。在認識自己之後,才有機會練習與他人建立連結,這是學習真正的起點,也是自我領導的根基。
對教育者而言,Emergenetics 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答案,而在於打開提問的可能。青年輔導認證(Youth Facilitator Certification)不只是一場培訓,更是一場教育者的自我對照。它邀請我們回到現場,用新的角度觀看學生的行為背後的訊息,也重新檢視自己教學中的預設與慣性──我們真的理解孩子的思考節奏嗎?我們設計的學習流程,是出於我們的方便,還是他們的需要?
當我們願意從「告訴他怎麼做」轉向「和他一起看見自己」,教育才真正具備了人文的深度與未來的可能。
從陪伴到賦能:我們與孩子共創的未來
我們經常高估課綱,卻低估關係的力量;我們傾向設計課程,卻忘了設計一種看見孩子的方法。孩子並非拒絕學習,他們只是拒絕被忽視。當一個孩子在學校裡總是沉默,或在團體中表現抗拒,問題未必是動機不足,而可能是:他從未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學習與表達。
所謂「賦能」,從來不只是給予,而是先願意撤下我們作為教育者的權威盔甲──去聽、去看、去理解。它要求我們從陪伴開始,但不能停留在陪伴;它要求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但最後,是讓孩子能走出自己的路。教育的終點不是馴服,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真實世界中帶著差異自由行動。
這樣的教育工作,需要的不只是熱情,而是方法與覺察。Emergenetics,作為一套協助人看見自己、也理解他人的工具,並不是終點答案,而是一種通往「尊重多元」的語言訓練。當我們願意重新學習如何與孩子對話,教育便不再只是單向的塑造,而是共創未來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