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教師動力的疲乏,源自於長期「忘記自己為何而教」。根據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們的內在動機來自三個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與連結感。當這三者失衡,職業熱情便逐漸耗盡。教師若想找回教學初心,關鍵並非休息,而是重新建立與「自我價值」的連結。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這正是為什麼,在學期開始前,我們需要一段暫停的時間,去問自己:「我教書的意義是什麼?我還有選擇的餘地嗎?我對學生的影響在哪裡?」唯有透過這樣的自我提問與內在回應,才能將教育從一份職責,重新轉化為一種選擇──是出於熱愛,而非出於習慣。
本文將帶來一套結合 Emergenetics 四種思維偏好 × 三種行為特質 的教學提問法,幫助老師在學期初透過自我對話,重新覺察驅動力:你是靠邏輯推進、流程掌握、情感連結,還是願景想像來找回能量?當教師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偏好,也才能帶領學生一同完成「初心覺醒」。

Emergenetics 如何幫助教師找回教學動能?——用偏好覺察重建自我動機地圖
當教學變成例行公事,我們更需要一套能協助辨識內在驅動來源的工具。Emergenetics 正是如此一種方法,透過「四大思維偏好」與「三大行為特質」,幫助教師釐清:我習慣怎麼思考?我偏好怎麼行動?我真正的動力觸發點在哪?
表達特質:你靠什麼方式找回方向?
- 偏內斂的老師(第一區)常在下課後默默整理講義、不喜歡臨時討論課程設計,也不習慣主動在群組發言。面對倦怠,他們可能選擇悶著苦撐,或埋頭備課來逃避情緒。此時,給自己一段「無需社交的思考時間」,例如早到10分鐘在空教室寫教學日誌,會比強迫自己進入人際對話更有幫助。
- 偏外放的老師(第三區)則喜歡在會議中丟想法、討論共備。當他們開始失去熱情,常見的現象是:「突然不想講話、懶得開口」。這時,刻意安排一場非正式但有共鳴的對話,例如與某位熟識的老師共走操場10分鐘,能快速轉換狀態。
堅定特質:你面對壓力,是想先等一等,還是立刻處理?
- 偏緩和的老師(第一區)在衝突現場容易讓步,例如導師會上明明有不同意見,卻選擇沉默;或是教務調課讓他困擾,但他會自己消化。在面對學期初的混亂與新制度時,他們可能需要提前掌握變動訊息、預留緩衝空間,否則就會陷入低氣壓。安排一週教學預演日記、或將每週任務切分為日計畫,是有效的自我支持。
- 偏果斷的老師(第三區)通常對流程混亂容忍度低,講義沒對好或系統當機就會心煩。當他們覺得「事情卡住」、「效率低落」時,熱情很快下滑。這類老師若能設定一個小目標快速完成(如一天內改完作業、完成新投影片),往往會自動回充成就感與動能。
變通特質:你是想事情先搞定,還是想看看還有什麼可能?
- 偏穩定的老師(第一區)喜歡沿用過去的備課版本,不太喜歡「一直改版、換教材」。新學期若有太多政策變動、教材更動,他們會感到焦慮甚至抗拒。這類老師在開學前最好能提前整理固定流程與課堂節奏,例如「每週三出進度表」、「週五回顧學生狀況」,讓生活有可預期性。
- 偏彈性的老師(第三區)則熱衷嘗試新東西,很難照進度表走。他們會一口氣接下三個新教案、參加兩個教師社群,但一旦撞牆就容易陷入挫折感。對這類教師來說,找回動能的方式是列出「可以選擇的備案」,保留彈性但減少焦慮,例如:「這週課堂可用A教案,也可回到既有方法」。
教學不是靠「撐過去」就能長久,而是懂得依據自己行為節奏,選擇適合的調適方式。越了解自己怎麼表達、回應與應變,你就越能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能量管理機制。
四種思維偏好的提問法:教師重啟動力的自我對話練習
當教師回歸現場時,我們不只需要一套課程設計,還需要一場自我重啟的對話。而這場對話,最好從你的思維偏好開始。Emergenetics 的四種思維偏好(分析、結構、人際、概念),可作為自我提問的導航系統,讓我們回到「為何教?怎麼教?教什麼?」的核心。
分析偏好:你需要「解釋清楚」與「邏輯合理」
你花很多時間在調查教學法、重寫教材的邏輯順序,對於「教這個到底有沒有意義」特別敏感。看到數據或評量結果不佳,你會先問「為什麼」而不是「要怎麼改善」。
建議提問:
- 這學期我想驗證什麼教學假設?
- 哪個主題我教得特別清楚,學生真的懂了?為什麼?
- 哪個地方讓我感到「沒有掌握感」?我可以從哪裡著手拆解?
結構偏好:你需要「有流程、有標準」
很重視教學流程,備課表要清楚、上課的時間點要抓準,看到同事太隨興會覺得焦慮。如果行政指令很模糊,你可能會花時間確認、再三檢查,導致執行卡住,甚至引起煩躁。
建議提問:
- 什麼時候的教學安排最讓我感到安心?為什麼?
- 哪個環節每次都做得很順,是我值得保留的「穩定節奏」?
- 本學期我能新增哪些微小但具體的流程,讓自己效率更高?
人際偏好:你需要「情感連結」與「信任感」
你對學生的情緒變化很敏感,很在意學生是否信任你、同事是否欣賞你。當學生無反應、或教學現場人際冷淡,你會特別挫折。你喜歡教學背後的「關係意義」,而不只是進度。
建議提問:
- 上一學期,哪一堂課讓我感受到和學生最有連結?為什麼?
- 我有多久沒和同事好好聊聊教學感受了?
- 這學期,我想和哪一位學生或同儕建立更深的教學合作關係?
概念偏好:你需要「創新空間」與「願景驅動」
你對重複性工作容易感到厭煩,總想要「做點不一樣的事」。你熱愛開發新教案、跨領域設計,遇到框架太多的限制會提不起勁。你需要知道「這份教學最終能產生什麼影響」。
建議提問:
- 這學期我最想挑戰什麼全新的教學方法?為什麼現在是時候?
- 我的教學,能不能在某個議題上成為一個「推動者」?
- 若學生五年後還記得我教的東西,那可能會是什麼?
這些自我提問的重點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自己重新對話。當你能對自己的偏好誠實提問、真實回應,你就開始為自己的教學重新下定義。
把這場熱忱擴散出去:學生也需要一場初心覺醒
當教師開始找回自己的教學動力,也別忘了——學生同樣正經歷著「從假期轉身」的心理落差。青少年在面對學期初的焦慮與遲疑時,若能從師長身上感受到一種誠實的動機探索與熱忱回歸的姿態,那將是一種最有力的示範。
這時,我們不妨設計一場「學習初心覺醒」的啟動活動,搭配學生版的 Emergenetics 報告,引導學生們也進行一次自我提問的練習:
- 分析偏好顯著學生可思考:「我今年最想在什麼領域進步?我想解決什麼難題?」
- 結構偏好顯著學生問:「我想看到哪些具體成果?我該怎麼安排學習步驟?」
- 人際偏好顯著學生則問:「我最期待與誰學習或合作?誰讓我感到安心?」
- 概念偏好顯著學生可以挑戰:「我有哪些全新的嘗試想完成?我對未來有何藍圖?」
這樣的練習不只是情緒暖身,更是讓學生透過偏好導向的問題設計,重新與學習建立關聯感。而當老師也分享自己的教學初心時,學生將會意識到——熱情不是只有起點,更需要被持續經營與對話。
寫給每一顆疲憊但仍堅持跳動的教師心臟
或許你也曾在深夜批改時,問過自己:「這一切值得嗎?」教育現場的重壓,時常讓人誤以為,只有堅強才是標準姿態。然而,那些願意停下來,誠實面對疲憊、並主動尋找初心的教師,才是真正理解「熱情不是無限供給,而是一種需要被呵護的能量」。
回顧本學期的起點,我們從倦怠出發,經由自我認識的反思、Emergenetics 的偏好導航,再到與學生共振的互動設計——這一切,不是為了回到起跑線,而是為了重新定義「為何出發」。
教育不是孤軍奮戰。當你開始善待自己的偏好,理解自己的節奏,也會更懂得尊重學生的差異;當你能為自己點燃動機,也就能成為他人燃燒的火種。
我們不需要做完美的教師,只要做認識自己、願意保留對話空間的教師。
想更有策略地經營你的教育初心與職涯節奏嗎?不妨透過 Emergenetics重新看見動能的起點,讓每一次教學都源於更深刻的自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