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4個策略調和企業次文化:跨部門合作不再卡關

企業文化訂好了,OK,有使命、有願景、有價值觀,連牆上的標語都換新了。但老實說,這些東西有多少真的落實在日常裡?真正決定跨部門合作能不能跑順的,往往不是牆上掛著的「使命願景」,而是各個部門團隊裡那些誰也說不清卻根深蒂固的「次文化」。

銷售部門的衝勁、財務部門的謹慎、研發單位的「先試再說」──這些次文化才是真正推動或卡住專案的暗潮。忽視它,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只看路標卻不管路況,發生意外幾乎是種必然。本文要談的,是4 個調和次文化的策略,幫助領導者與團隊在文化差異中找到共存與共創的可能性。

企業文化≠單一體:次文化才是決定性力量

管理大師 Edgar Schein 早就說過:企業文化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生態。最表層是公司對外喊的價值觀,真正運作的卻是深藏在各部門日常中的習慣與信念。說白了,那些「我們公司重視效率」「我們公司以人為本」的口號,不過是藍圖;實際蓋房子的工法,全靠各部門自己摸索出來的規矩。

你應該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部門早到十五分鐘熱烈討論,另一個部門壓線入場才慢慢暖機;有人覺得先開玩笑是必要的破冰,有人卻認為這是浪費時間。這些不是小差異,而是次文化的烙印。

學者 Joanne Martin 更直白:文化從來不是單一聲音,而是多元差異的混音。次文化既能讓成員更有認同感,也可能在跨部門協作時演變成不信任與摩擦。問題不在於它們存不存在,而在於你敢不敢正視。若還幻想「一套企業文化就能解決一切」,那才是真正的組織盲點。

跨部門合作的挑戰:當企業次文化開始碰撞

跨部門合作聽起來浪漫——彷彿只要把各部門的專長拼在一起,就能產生 1+1>2 的效應。但現實往往更像是兩種語言的族群硬被丟進同一間會議室:各說各話,甚至雞同鴨講。

研究者 Rob Cross 就指出,超過七成的組織專案需要跨部門協作,但其中大半因為「邊界管理」不當,導致溝通成本大增,甚至拖垮績效。換句話說,問題不是人不努力,而是文化差異正在暗中拉開距離。

想像一下:銷售團隊強調速度,覺得「先衝出去再修正」才是當責;財務團隊卻認為謹慎審核才是責任。如果領導者只用 KPI 去壓,表面上專案是推動了,但底下卻在滋生怨氣——一邊覺得對方愛拖、一邊嫌對方莽撞。最終的結果?不是效率,而是疲乏、猜疑,甚至離職潮。

跨部門合作的挑戰,不在於工具不夠或制度不清,而在於你是否看見那條看不見的鴻溝:不同次文化的碰撞,往往比任何資源缺口更致命。

企業次文化

調和次文化的4個實戰策略

1. 找出共同目標:把 KPI 從「硬指標」轉成「共通語言」

跨部門會議常常變成 KPI 的角力場:財務說要降低成本,銷售回「我要衝業績」,聽起來就像在打兩場不相關的比賽。更有效的做法是,先讓雙方說出團隊最重視的目標,再把這些目標翻譯成一個共通的語言。
例如,把「降低成本」和「衝業績」整合成「提升單案獲利率」。這樣一來,不同團隊就能明白:其實我們追的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一個交會點。當有人在會議上說出「這樣做可以讓我們的獲利率更漂亮」時,財務和銷售都能點頭,因為那已經是雙方共享的目標。

2. 找出共通點:把文化差異翻成「合作公約」

說「我們都有重視品質」很容易,但這種口號落到行動上通常毫無作用。比較務實的方式,是挑出最容易摩擦的三個情境,逐一談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式。
像是:銷售急件想要立刻送審,財務卻需要資料完整才能動。兩邊如果先約好「銷售至少先提供三筆基本資訊,財務則保證在 24 小時內回應」,摩擦就能被消解在萌芽階段。這種「合作公約」不必華麗,但它能讓雙方安心,因為大家都清楚彼此的底線和承諾。

3. 保持開放心態:練習「先理解,再建議」

文化差異真正惹火的時候,往往不是做法本身,而是那句帶刺的評論──「他們根本不專業」。要化解這種情緒,可以規定:任何人要提出反對前,得先把對方的理由重述一遍,並確認沒誤解。
這麼做的效果很直接:銷售在批評前,會先說「你的意思是,守住時程比慶功更能展現當責,對嗎?」財務聽到後點頭,雙方情緒就先被安撫了。等到批評真正說出口時,也不再像是在攻擊,而更像是「我們對事情的角度不同」。

4. 檢視團隊分析報告:用數據打開彼此的腦袋

很多人誤會衝突是人際問題,實際上常常只是思維偏好不同。假如團隊有用 Emergenetics 工具,就能先看到:財務多數人偏結構思維,銷售則偏概念思維。這樣的資訊能把「你們就是愛拖」轉化為「你們需要更清楚的流程」,也能把「你們亂衝」變成「你們想先激盪再細化」。
當雙方拿著報告一起討論時,就像突然有了翻譯器。財務能說:「難怪你們需要腦力激盪才會有動力。」銷售也能回:「原來你們需要明確流程才有安全感。」衝突不再是情緒對撞,而變成一場偏好間的協商。

次文化不是阻礙,而是創新的契機

很多管理者一聽到「部門次文化」,腦中浮現的就是麻煩──衝突、誤會、協作不順。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這些差異其實正是組織創新的燃料。因為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只是摩擦,更是新的視角。
研發的冒險,能推動財務去思考風險之外的可能;財務的謹慎,則能逼銷售在提案時更周全。這種張力,就像樂團裡的鼓與小提琴,若只剩單一聲音,很快就失去厚度。真正的高手不是消滅差異,而是把差異編織進旋律,讓它們在對話中碰撞出新東西。
Emergenetics 的四大思維偏好,正好提供一個翻譯框架:分析帶來數據,結構提供秩序,人際注入情感,概念開啟想像。當管理者懂得調和,次文化就不再是組織的隱憂,而是跨部門合作裡最寶貴的資產。

企業文化決定方向,部門次文化決定勝負

調整企業文化固然重要,但別忘了,組織真正的日常,是由一個個部門的次文化編織而成。若只顧高喊使命願景,卻忽略底下的文化碎片,最終只會在跨部門合作時被現實打臉。真正能決定專案成敗的,不是文化口號的一致性,而是你能不能把差異變成合作的推力。

領導者若願意承認文化的多樣性,並透過共同目標、合作公約、理解差異與工具輔助,把「不同」轉化為「互補」,組織才有可能從內耗走向共創。與其奢望文化整齊劃一,不如訓練自己去駕馭那股張力。

如果你正在帶領一個多部門專案,與其期待大家「自動磨合」,不如主動善用 Emergenetics 這樣的偏好分析工具,把次文化的差異看清楚,再重新設計協作規則。當分析偏好遇上結構、人際交織概念,你會發現:次文化不只是挑戰,更是組織真正的創新引擎。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