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在工作上感覺自己有「認真投入」嗎?還是更多時候只是例行公事?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其實,員工投入度早已是全球企業的共通隱憂。馬克斯・白金漢公司研究指出,即便在投入度表現相對突出的美國與中國,真正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員工比例也只有 19%;換句話說,五個人裡,最多只有一個真正在工作中找到動能。蓋洛普更直言,年輕世代的投入度普遍偏低,背後的關鍵不是懶惰,而是「缺乏舞台感」。
本文將聚焦兩大策略:職涯規劃與工作意義感,探討如何幫助員工重建投入度,為組織帶來長期動能。

全球員工投入度的現況:數據背後的警訊
表面上,經濟成長應該帶動工作積極度,但數據卻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白金漢公司的跨國研究顯示,拉丁美洲與南歐員工的投入度比例特別低,甚至不到一成。即便在「相對領先」的美中市場,領先幅度也僅 6%。這意味著,員工投入度低落是普遍現象,不分產業、不分區域。
蓋洛普則點出另一層隱憂:2014 年的 Y 世代(千禧世代)在各年齡層中投入度最低。為什麼?因為他們往往沒有做上自己期待中的工作,也沒有機會充分發揮才能。數據提醒我們,投入度問題並非靠加薪、升職就能解決,而是更深層的結構挑戰。
世代困境:為什麼年輕員工特別容易失落?
常見的誤解是:年輕人抗壓性低,所以投入度低。但蓋洛普研究揭示真正的癥結——不是壓力,而是「被忽視的潛能」。當工作只是勉強養活自己的手段,卻缺乏舞台感與學習曲線,投入自然下滑。
學者 William Kahn 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提出經典模型:影響員工投入度的三大核心條件是 意義感、心理安全感、資源可得性。對照現況,Y 世代缺的正是「發揮機會」與「支持資源」。沒有這兩者,談熱情或責任感就像空中樓閣。這提醒企業,與其責怪世代,不如檢視組織設計是否給了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解方一:職涯規劃是提升員工投入度的起點
要拉高員工投入度,第一步不是再辦一次團建,而是重新檢視職涯規劃。很多人低投入,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看不到未來。
管理者最務實的做法,就是一對一面談:了解員工的才能、困擾、目標,甚至是「五年後你想成為誰」。這不只是聊天,而是提供一張職涯地圖。接著,組織需要給予具體資源──教育訓練、導師制度、專案參與機會。這正好對應 Kahn 模型裡的「資源可得性」。當員工知道組織願意投資自己,他們的留任率與投入度自然提升。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提醒:資源可以給,但成長永遠要員工自己主動承擔。否則,再多計畫也只是 HR 的文件。
解方二:幫助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感
另一個影響投入度的支點,是「意義感」。職涯教練 Mark Guterman 曾指出,人們對工作的意義追尋已是必然的觀念轉變。問題是,意義不會自動掉下來,而需要被探索與培養。
具體怎麼做?企業可以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嘗試不同角色:主持一次會議、分享專業技能、參與跨部門專案。這些都能讓員工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完成任務的人」,而是能創造價值的人。同時,也要給予心理安全感——允許嘗試、允許失敗,否則意義感只會淪為口號。
更進一步,當個人的價值觀能與企業文化對齊時,員工不僅是工作的一份子,而是使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真正的長期動能來源。
結語:投入度不是 HR KPI,而是領導者責任
總結來看,提升員工投入度的兩大核心策略就是:讓員工看到未來(職涯規劃),並讓他們感受到當下的價值(工作意義感)。這不只是 HR 的任務,而是整個組織領導者的責任。
而要做到這點,需要的不僅是制度,更是對人的理解。像 Emergenetics® 所強調的,不同思維偏好與行為特質的組合,決定了員工在工作中需要什麼樣的支持。如果企業能以這種多樣性思維設計職涯發展與意義感塑造,投入度自然不再只是 KPI,而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下一步,不妨就從一次真誠的對話開始,問問員工:「你希望在這裡,成為怎樣的自己?」
總歸一句:想有效提升員工投入程度,並享受隨之而來的優良成果嗎?那就先與員工一起做好職涯規劃,並幫助他們找出工作的意義吧!
延伸閱讀────
全腦思維偏好 評測諮詢
需要幫助嗎?幫助企業組織員工有效減少工作疲勞,你需要的是Emergenetics工具,幫助企業部門提升員工整體的工作狀態,歡迎與我們咨詢!
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大腦設計藍圖
和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它嗎?
讓我們帶您走近您的大腦,探索您的獨特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