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恐龍為何滅絕?企業如何生存?9大組織韌性策略教你應對變動時代

6500萬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劇變讓地球進入寒冷與黑暗,曾經統治地球的恐龍迅速走向滅絕。真正讓牠們無法延續的,不是肌肉不夠強壯,而是進化速度跟不上環境變化。

這個故事,對企業組織來說不是比喻,是預言。在變動比以往更快、更難預測的當代職場中,真正決定組織能否存活的,不再是市場佔有率或績效指標,而是你如何回應不確定性——你適應得有多快?員工能不能犯錯、學習、重新調整?管理者能不能帶領團隊共創下一個穩定週期?

接下來,我們將從九個關鍵策略切入,拆解「組織韌性」的具體實踐,讓 HR 與 OD 不再只談「撐住」,而是真正打造能與環境共進化的生存機制。

組織韌性

韌性不只是能抗壓,而是一種組織的演化能力

當我們談「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指的不是咬牙撐過去的硬撐力,而是一種能在混亂中調整方向、重新定位資源並產生新策略的能力。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 Diane Coutu 指出,真正的韌性企業通常具備三大心理與行動特質:接受現實、尋找意義、非計畫式創造力

  • 接受現實:他們不迴避困難,不粉飾問題,能面對最壞的情況做出務實調整。
  • 尋找意義:即便在混亂中,也能找到對自身存在的詮釋與價值,讓成員有理由堅持下去。
  • 非計畫式創造力:他們不拘泥既定流程,而是能在限制中靈活創新、迅速適應。

這三項能力,正是現代組織面對「環境變動應對不良」與「員工抗壓不足」等挑戰時,所急需建立的核心機制。韌性不是天生,而是一種透過制度、文化與管理實踐培養出來的適應肌肉。

韌性不是個人特質,而是組織制度與文化的設計成果

過去我們總以為「有韌性的人」比較能抗壓,卻忽略了真正能讓個體挺過難關的,其實是組織是否給出足夠支撐。換句話說,韌性不該只是個人的心理素質,而是一種由文化、制度與領導風格所構築的生存環境

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當下一次變動來臨時,我們的員工知道要往哪走嗎?他們能做決策嗎?他們有沒有空間失敗?如果這些答案不夠明確,表示我們還需要在組織的「適應力肌肉」上多做功課。

以下九項指標,便是從實務中萃取出來的具體方法,幫助企業一步步打造具備韌性與適應力的文化體質。

9大關鍵指標有效提升組織韌性與適應力

1|願景一致:讓價值觀成為面對變動時的導航系統

組織在面對劇烈變動時,若缺乏一套清晰且被共享的方向感,便容易陷入混亂或內耗。真正具備韌性的企業,通常都有一項共通特徵:無論再怎麼變動,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努力。

這就是為何「願景一致」是組織適應力的起點。這不只是將價值觀寫在牆上,而是要透過領導風格、內部語言與日常決策中不斷「活用」核心願景。從新人的入職訓練、主管的授權方式,到會議中使用的語彙,價值觀若能成為共通語言,就能在危機中發揮「自動導航」的功能。

當組織成員能以相同的準則做判斷,不僅反應更快,也更少爭議。願景一致性不是口號,而是適應力的制度基礎。

2|資訊透明:讓所有人都看得見風暴,也知道怎麼轉舵

在劇變來臨時,資訊不對等是組織最危險的慢性病。許多企業誤以為「保留資訊能降低恐慌」,實際上卻可能加劇不安與臆測,削弱整體的應變速度與士氣。一個具備韌性的組織,應當讓成員看得見風暴的規模,也知道該怎麼轉舵。

資訊透明,不只是年度簡報或危機聲明,而是建立一套讓訊息持續流動的制度。例如讓不同層級的主管掌握哪些關鍵數據?員工是否理解組織目前的挑戰與優先順序?透明並不等於全部攤開,而是清楚告知該知道的事,以及為什麼。

透過 HR 與 OD 部門主導資訊的公開節奏與溝通語言,同時協助主管發展「清晰說話」的能力,就能打造出高度敏捷、低誤解成本的工作環境。

3|授權決策:給出權力,也給出信任與進展感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組織若仍將所有決策權集中於高層,不僅無法即時反應,還會削弱基層員工的投入與成長動能。真正靈活的企業,會在信任中釋出權力,讓最靠近問題的人做出反應。

根據創造力研究專家 Teresa Amabile 的研究,「進展感」是員工持續投入工作的最大動力來源之一。當員工擁有決策權限,不只能更快解決問題,更能感受到自己對組織有實質貢獻,進而提高當責意識。

HR 與 OD 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協助主管界定「哪些事可以放手讓團隊決定」;二是建立清楚的價值觀與原則作為授權邊界的依據。唯有結合自由與準則,授權才不會變成卸責,而成為推進組織前行的動力源。

4|促進合作:韌性不是個人競賽,而是團隊肌肉的總和

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沒有任何一個部門能單獨撐起全局。真正的組織韌性,往往不是來自單點英雄,而是來自團隊之間的快速串聯與互補。協作,不只是分工合作,更是一種面對變動時的互信協議。

跨部門合作能讓資訊流通更快、決策角度更多元,也讓員工在混亂中感受到「我們是一隊人」的心理支持感。這種橫向連結,是對抗內耗與孤島現象最有效的解方。

HR 與 OD 可透過建立數位溝通平台、舉辦跨部門對話工作坊(如運用 Emergenetics® 的思維偏好共識工具),強化團隊對彼此風格與角色的理解。更進一步,當主管們能清楚傳遞「我們期待合作,而非競爭」的訊號時,協作便會內化為文化,而非只靠活動堆疊。

5|心理安全:讓人敢說、敢錯、敢再試一次

如果每個人都害怕出錯,那麼創新就無從發生,適應也只是口號。哈佛教授 Amy Edmondson 提出「心理安全感」概念,指出:當團隊成員感受到說出錯誤或疑問不會被懲罰,他們才會願意冒險、試驗與學習。這正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

建立心理安全感,不代表降低標準,而是讓錯誤成為反思的資源。組織可以透過教練制度、導師機制或高階主管的「錯誤示範」來傳遞訊號:在這裡,你可以說出問題,也可以承認還沒準備好。

HR 與 OD 將心理安全納入領導力發展課程,不只是在訓練主管「EQ高一點」,更是在打造一種文化:允許不完美,才可能產生進步。

6|快速失敗:不是不犯錯,而是要錯得快、學得快

在變動劇烈的時代,組織若一味追求「不出錯」,最終只會出現兩種人:不敢提案的人,與掩蓋失敗的人。真正具有創新力與韌性的組織,不是沒有錯,而是錯得早、學得快、轉得動。

建立「快速失敗」文化的關鍵,不在於鼓勵犯錯,而是讓試驗變得低成本、高回報。主管若能公開反思自己的錯誤,並正向回饋員工的勇敢嘗試,錯誤就會變成資產而非風險。

HR 與 OD 可在管理訓練中納入三項核心能力:分享錯誤的勇氣、辨認成長的眼光,以及擁抱回饋的彈性。這不只是創新管理,而是建立一種心理邏輯:錯誤不是終點,而是前進的起點。

7|觀察與傾聽:讓組織長出感知變動的耳朵與觸角

高適應力的組織不只是反應快,更能「提前察覺」環境與內部的細微變化。這需要一種被刻意培養的能力:觀察與傾聽,不只是一種態度,而是組織的感官系統。

許多企業仍停留在季度或年度的員工意見調查,但變動的節奏已逼得我們必須提升回饋頻率與品質。打造一套持續、雙向且情境化的員工回饋機制,才能讓領導者第一時間聽見真實的訊號,而不是事後才收到經過包裝的資訊。

HR 與 OD 可設計「微型回饋回路」——例如每週的脈搏調查、匿名語音回饋、或部門層級的焦點討論。再搭配主管們的觀察力訓練,讓組織能從日常互動中提早捕捉到變化的苗頭,反應就能先人一步,修正也會更有餘裕。

8|以人為本:把員工當人照顧,不只是組織資源

在高壓變動的情境下,真正撐住組織的人,不是績效最亮眼的明星,而是那些在身心穩定、有安全感與歸屬感下仍願意付出的夥伴。要讓這樣的人留下來,先決條件不是加薪,而是組織是否看見他是個完整的人。

韌性來自能量,而不是單靠意志力撐出來的堅強。HR 與 OD 若能從生理、心理與人際三個層面設計員工關懷方案,從營養補貼、彈性工時、心理諮詢,到人際連結活動,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每位員工的內在穩定性。

同時,當員工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與被理解,他們面對挑戰的恢復力也將更高。把員工當人看,是韌性的本體,不是福利附加。

9|永續學習:保持升級,而是組織進化的生存邏輯

變動時代最大的錯覺,就是以為「升級一次就能跟上趨勢」。實際上,真正韌性的組織,是將學習內建為日常節奏,而非應急的訓練計畫。永續學習不是企業的附屬功能,而是它持續進化的核心邏輯。

當學習變成一種文化,員工不再害怕不知道,而是會主動找答案;主管不再只扮演指導者,而是成為學習的推進者。這樣的文化能強化組織在面對未知時的回彈力與創新性。

HR 與 OD 可從「多層級職能發展地圖」、「工作即學習」設計出發,建立包含內部分享、輪調計畫與數位學習平台的完整支持系統。讓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好,企業自然也能走得更遠。

不是讓員工變強,而是讓整個組織學會怎麼活下來

恐龍的滅絕提醒我們一個事實:不適者,終將被淘汰。但所謂「適者」,從來不是最強,而是最快願意改變、最能夠連結、最敢於嘗試的人與組織

企業要成為這樣的「新物種」,不能只靠幾場訓練或幾項制度。它需要的是一種能讓錯誤被看見、學習被重複、價值被共享的日常文化與運作節奏。而這九項策略,正是一條從制度到思維、從個體到團隊的適應路徑。

如果你也在為組織尋找下一個進化週期,不妨從理解人開始。運用 Emergenetics® 模型,探索你的團隊在面對變動時的行為模式與思維偏好,將能讓這些策略不只是理論,而是貼近人性、對症施策的實踐方案。

延伸閱讀員工的「適應力」該怎麼培養?五招高階主管必讀秘訣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