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不是附屬品,而是學習的起點:Immordino-Yang 對大腦的啟發
我們過去總以為學習是理性的,情感則是需要「排除干擾」的因素。但社會神經科學的研究徹底翻轉了這個觀點。神經科學家 Mary Helen Immordino-Yang指出:人類無法在情感缺席的狀態下進行深度學習,因為大腦處理情感與認知的區域高度重疊。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實驗,Immordino-Yang 發現學生在處理具有個人意義、社會價值或人際連結的課題時,大腦預設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特別活躍。這個網絡與自我意識、同理心與道德判斷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學生若無法從學習中產生內在情感連結,大腦就難以啟動真正的意義建構。
這項發現對教育現場有深遠意義。它提醒我們:在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在乎、被尊重」之前,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表層的資訊記憶。信任的存在,決定了學生是否願意讓學習變得「個人化」——而這正是大腦最渴望的學習狀態。

青少年的信任雷達:當大腦還在學習如何理解他人
如果說情感是學習的點火器,那麼青少年的大腦就像還在校準雷達的機器。根據神經科學家 Sarah-Jayne Blakemore 的研究,青少年的前額葉皮質正處於快速重構期,這個區域正是負責社會判斷、自我認知與「解讀他人意圖」的核心地帶。
也因此,這個年齡層的學生特別敏感、特別容易誤讀,也特別容易對關係「過度詮釋」。Blakemore 指出,青少年大腦對於社交評價的反應比成年人更強烈,這代表他們在面對教師的每一個表情、語調與行為時,都可能無意間放大其中的威脅感或否定感。
這種「過度解讀傾向」會讓信任建立變得極其脆弱。即使教師已採取正向策略,只要一次忽略、一次誤會,就可能被青少年視為「你也是那種不懂我的大人」。從神經發展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叛逆,而是一種尚未成熟的腦部神經機制所引發的自我防衛。
理解這一點,將幫助我們用更多同理心與節奏感,與學生進行情感調頻。因為建立信任,不只是提供安全,更是主動引導學生學會「如何信任別人」這件事。
當大腦只想求生時,信任進不來——創傷與學習的斷裂點
有些學生進教室的那一刻,並不是來學習,而是來「生存」的。根據兒童精神科醫師 Bruce Perry 的研究,長期處於不穩定、暴力或忽視環境的孩子,大腦會發展出高度活化的「求生機制」:杏仁核極度敏感,前額葉皮質活性降低,導致他們無法進入高階思考與關係互動所需的腦區。
Perry 提出「神經順序模型」(Neurosequential Model of Therapeutics),強調學生的學習準備度不只取決於課表,而取決於大腦的調節狀態。如果一個孩子還在「攻逃呆」(fight or flight)模式中,教師無論多有同理心、多有策略,他的大腦仍無法接收這些善意訊號。
這不是拒絕學習,而是身體在保護自己。理解這一點後,我們才能重新看待那些「挑釁、退縮、冷漠、不合群」的學生行為。這些反應背後,是一個大腦還在嘗試「掃描是否安全」的孩子。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也意味著:信任建立的第一步,不是說服,而是讓學生的大腦「願意暫時放下防衛」。這樣的釋放,必須建立在高度一致性、尊重與節奏感的互動中,讓催產素有空間進來,皮質醇慢慢退場。
從理解大腦,到設計教室:信任不只是態度,更是策略選擇
當我們理解了信任建立背後的神經機制,下一個問題是:「教師到底能做什麼?」教育作家 David Sousa 在其代表作《How the Brain Learns》中提出明確主張:教學設計若無視大腦運作原理,就如同用錯電壓的插頭,不是失效,就是短路。
Sousa 指出,催產素分泌需要的是安全感與社會連結,而皮質醇退場的條件是可預測性、結構與支持。這些條件,正是教師在教室中可以主動創造的:用一致語言回應學生、預先告知變動、讓學習節奏符合情緒節奏。換句話說,教學不是只準備教材,而是準備一個「讓大腦願意學習」的場域。
當然,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去監測學生大腦狀態,但我們可以建立一種「神經友善的教學態度」:在每一次設計中問自己──這樣的安排,有讓學生的大腦比較容易進入信任與專注嗎?
這就是從神經科學走向教學現場的關鍵轉折點:教育不是改變學生的樣子,而是創造讓他願意學習的條件。接下來,我們將透過 Emergenetics® 的七個信任建立策略,具體化這樣的神經理解在教學中的落點。
用 Emergenetics 建構信任感教學場域:七個讓學生願意靠近的策略
1. 尊重專業感:讓分析型學生知道「為什麼」
偏好分析思維的學生在建立信任時,尋求的是「合理性」。他們不僅需要知道要做什麼,更想知道「為什麼值得做」。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當人感受到資訊具有意義時,大腦的動機中樞(如伏隔核)會激活,催產素更容易釋放。
對這類學生而言,最能建立信任的不是鼓勵,而是「給他一個能信服的解釋」與「讓他成為某領域的小專家」。你越尊重他的知識判斷,他就越願意相信你不是只是要求,而是在協助他發展。
2. 建立可預期感:給結構偏好學生一致訊號
結構偏好者在意「這個人會不會改變主意?會不會讓我措手不及?」大腦面對不確定性時,杏仁核活化、皮質醇上升,自然難以進入信任狀態。
教師要做的,不是變得無趣,而是建立「一致性訊號」:上課流程、作業規則、評量方式清晰可預期。即使要改變,也先預告、說明理由,並給予過渡空間。這樣做的本質,不是形式化,而是幫助大腦放下警戒。
3. 驗證情緒真實:讓人際偏好學生感到被看見
人際偏好者的內在驅力是「關係感」。他們不是透過邏輯,而是透過情緒流動建立信任。研究顯示,當人感受到「被理解」時,催產素與內側前額葉皮質同時活化,增強同理與連結感。
對這類學生來說,教師願意說一句「你今天好像有點不一樣」遠比講三頁講義更有用。你不需要解決他的問題,但要讓他知道:我有注意到你,我容許你帶著情緒學習。
4. 開放探索空間:接住概念偏好學生的創意能量
概念偏好者信任那些「讓他們可以自由想像」的環境。他們的大腦天生偏好跳躍式思考與新奇刺激,若被過度限制,會轉向冷漠或反叛。
根據研究,創意激發與催產素活化有雙向關聯——當學生覺得創意被接住時,他們更願意冒險、合作、甚至分享錯誤。對這類學生,請不要只給「正確答案」,而是給他「可以錯的空間」。
5. 靜待 vs. 鼓勵表達:根據表達特質調整互動節奏
第一區表達者需要沉澱時間。當你逼他立即發言,大腦會因皮質醇驟升而退縮;第三區表達者則需要邊講邊整理,說話即是思考。
教師若能辨識這兩種需求,就能用節奏打造信任。例如:課堂中給第一區學生更多思考後回應的時間、或私下討論;給第三區學生則提供討論機會、角色扮演、團體回饋。讓學生覺得自己的說話節奏是被接住的,就是在說:你可以信任這個空間。
6. 同理與明確並存:配合堅定特質表達方式
堅定特質不只是氣勢,更是溝通風格與界線的敏感度。第一區偏好者欣賞平穩、有餘裕的對話;第三區則期待直接、果斷、無拐彎抹角的溝通。
教師可依此調整語言策略:例如對第一區說「我感覺你最近好像不太一樣,我們可以找時間聊聊嗎?」對第三區說「你需要給我一個清楚說法,我願意聽,但請直講。」
當學生知道教師不會「反應過度」或「模糊處理」,他們會更願意把信任交給你,因為那意味著你處理得住我的真實樣貌。
7. 留下過渡空間:給變通特質學生心理彈性
變通特質影響學生面對變化的接受速度。第一區學生需要預先準備、心理適應期;第三區則渴望立即切換、樂於挑戰新局。
教室中若能在轉換任務、調整規則、開啟新專案時,搭配「說明、選擇與緩衝時間」,就能同時照顧兩端的需求。例如:事先發出週期變動預告、課堂開場說明今天的改變重點、或允許學生分階段進入新挑戰。
這不是寵溺,而是讓每個人的大腦有機會回到信任與穩定的頻率上。
這七個策略,並不是額外負擔,而是重設教室互動語言與節奏的開始。正如 Emergenetics 所提醒我們的:信任感不是由上而下給予,而是根據每個人「願意相信的條件」被共構出來的。
教育的起點,是在被信任前,先願意理解差異
教育不是塑造學生,而是參與他們大腦、情感與世界理解方式的過程。從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我們看到:催產素釋放之前,需要的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前提,是教師能與學生的內在節奏對頻,能被他「信為你理解得了我」。
這也是為什麼信任,不是關係的結果,而是學習的起點。透過 Immordino-Yang 的研究,我們明白情感即是認知;Blakemore 提醒我們青少年仍在學習如何閱讀他人;Perry 讓我們看見創傷下的大腦是如何關閉學習的可能性;而 Sousa 告訴我們:理解大腦,就是重新設計教學的開始。
七個基於 Emergenetics® 的策略,正是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每日教室中的語言與動作。它們不是加法,而是重新設定我們與學生「互相信任」的格式。
因為唯有信任存在,學生才會冒險學習,才敢說出不懂,才願意從錯誤中前進。唯有我們選擇相信他可以,學生才會開始相信他自己。
你不需要一次改變全部,只需要從一個開始。試著在下週課堂中,挑選一個策略:延長等待時間、預先告知一項變化、或對某個沉默的學生說:「你今天的沉默我注意到了,謝謝你在場。」
這些微小動作背後,都是在對學生的大腦說:「你安全了,你可以信任這裡。」
從理解每個學生的 Emergenetics 偏好開始,我們不只是改變教學方式,而是在重建教室裡最深層的那句話:「你是可以被看見、被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