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Emergenetics 3 步驟+7 策略,師生信任的最佳捷徑

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學習環境中,師生信任關係不再只是情感支持的附加選項,而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根據耶魯大學兒童心理學家 James Comer 所言:「沒有信任,就沒有學習。」這句話點出教育場域中最根本卻最容易被忽視的一件事──學生唯有在感到被理解與尊重的環境中,才會真正投入學習

用 Emergenetics 了解學生,從「理解偏好」開始建立信任

建立信任的關鍵在於「理解對方的思考與行為邏輯」。Emergenetics 不只是測評工具,而是一種教學觀點的轉換:當我們不再用「標準學生」的眼光看待課堂,而是尊重每位學生的偏好差異,信任關係的建立便會從「理解」自然延伸出來。Geil Browning 博士曾指出,教學的有效性來自於教師對學習偏好的覺察與回應。這種回應,不是迎合,而是有策略地設計出讓多樣偏好都能參與的學習環境

以下我們將從「4種思維偏好 × 3種行為特質」共7個面向切入,解析信任的建立方式,並提出「3個通用原則」,作為每位教育者的實踐捷徑。

師生信任

從思維偏好切入:4類學生的信任感養成法

抽象思維者:讓他們成為「想法的主人」

偏好分析概念思維的學生,學習是一場思想輸出。他們喜歡從宏觀切入,樂於提出洞見。教師若能賦予「專家角色」──如專題發表、討論主持、探索性發言,不僅滿足他們對深度與自主的渴望,也傳遞出一個訊號:你的思考值得被聽見。

具體思維者:清晰規範與關懷感缺一不可

偏好結構人際思維的學生,對不確定性感到焦慮。他們需要明確流程、可預測節奏與教師主動關注。信任感來自細節:準時開場、固定問候、作業規範釐清等,看似瑣碎,卻是打造安全感的關鍵。

聚斂思維者:說明「為什麼」與「怎麼做」

同時偏好分析+結構的學生重視合理性與效率。若無法理解學習目的,便難以投入。教師應預告學習目標、解釋活動設計邏輯,並尊重他們不被打斷、保持專注的需求,避免教學節奏破壞其規劃感。

發散思維者:合作與創意是信任的橋梁

偏好人際+概念思維的學生,動機來自「跟誰做」與「有多好玩」。教師可設計開放型任務、鼓勵跨組共創,或舉辦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如肯定卡片、角色扮演),幫助他們透過互動建立情感連結與歸屬感

從行為特質觀察:3種溝通方式的調適建議

表達特質:給予內斂者安全感,給予健談者發聲空間

表達特質揭示學生如何處理與表達自身想法。第一區學生傾向在內心消化訊息,強勢表達反而會讓他們退縮。對這類學生,可透過匿名貼紙、訊息欄、數位白板等方式,讓他們以非口語方式參與討論。對於第三區學生來說,語言即是思考過程的一部分。教師應刻意安排說話時間或同儕對談機會,使他們能透過說出口的過程整理思緒並獲得理解。

堅定特質:有些學生喜歡溫和溝通,有些學生期待直球對決

堅定特質呈現出學生推動想法的節奏與風格。第一區的學生多半是溫和的協調者,若直接要求其表態反而引發壓力。適合透過邀請式語言(如「你有什麼想補充的?」),或設計開放結構的問卷蒐集意見。相對地,第三區的學生偏好直來直往,教師越明確越能獲得他們的信任。與其拐彎抹角,不如在給予回饋時直指核心。

變通特質:告知改變,是對學生最基本的尊重

變通特質關係到學生如何面對變動與調整。第一區學生偏好按部就班,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容易失去掌控感。教師若能提前一週說明可能調整的事項,或提供備案選項,會大大降低他們的不安。而第三區學生則將變動視為彈性與創新的空間,他們雖然適應力強,但仍會需要「提前預告」的尊重。這不只是調整通知,更是一種信任的建立。

教學關係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課室文化設計

師生關係的建立,不應只被理解為教師與學生間的個別連結,更是一種「集體氛圍」的創造。教育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 強調,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而非孤立的個人活動。因此,課室中的信任感,必須透過設計讓學生彼此看見、彼此傾聽。

舉例來說,每週一封「同儕肯定卡」、輪流帶領開場儀式、或定期舉辦「小組共創日」,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卻能積累出一種「在這個班級,我的存在被重視」的文化感。當信任從個別關係升級為集體共識時,學生不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參與,而是因為「屬於這裡」而主動投入。

3個師生關係建立的通用祕訣:關注、回應、肯定

即便面對學生偏好的多樣性,仍有三項原則適用於所有教學場景——關注(Notice)、回應(Respond)、肯定(Affirm)。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情緒智力的基礎能力,也是教育者建構信任的核心實踐。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指出,具備高情緒智力的教師,不僅能察覺學生的情緒變化,更能即時回應其需求、並透過具體語言傳遞價值感。

舉例來說,當學生露出困惑表情時,教師若能在課後說:「我看到你剛剛眉頭一皺,是不是有點卡住了?」這樣的提問不僅是確認理解,更是向學生表達:「你被注意到了,而且你的狀態對我來說很重要。」而當學生展現努力或創意時,能即時給予肯定,將進一步強化其學習動機與歸屬感。信任,不是來自一次對話,而是無數次「被看見」與「被理解」的累積。

從例行帶班轉向教育信任:用 Emergenetics 培養關係領導力

過去,我們談課室經營,常聚焦在秩序、流程與控場技巧;然而在這個以連結為核心的時代,教師的角色已從「班級管理者」轉變為「關係的設計者」。Emergenetics 不只是理解學生的工具,更是一種「關係經營」的視角:它提醒我們,每個學生的反應背後,都有其思維與行為邏輯;每一次互動,都可能是建立或破壞信任的臨界點。

真正有效的教學,不只是讓所有人「跟上進度」,而是創造一個讓多元偏好都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的學習場域。當教師能運用 Emergenetics 進行教學設計、溝通調節與情緒支持,他所經營的不只是課堂,更是一種深具人本價值的教育文化。在每一次講課前,先問問自己:我今天設計的,不只是教案,而是一個信任場域嗎?

當你願意以 Emergenetics 為鏡,看見學生的不同,也就打開了建立深層關係的入口;如此便能從理解開始,用信任連結每一顆學習中的心。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