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只是健康危機,更是一場組織韌性的壓力測試。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在遠距辦公、倦怠蔓延、離職潮此起彼落的混亂中,我們終於發現——影響績效的,從來不只是技能清單,而是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內在能力」:情緒調節、共感力、溝通敏銳度、學習意願。這些被輕忽多年的軟實力,如今成為決定企業續航力的關鍵變數。
根據 McKinsey 研究,疫情後全球企業培訓預算中有超過 60% 轉向「心理韌性」與「合作溝通」等領域;LinkedIn 也指出,軟實力需求增幅遠超硬技能成長率。
這不只是教育趨勢,而是一場組織文明的轉向:當技術可以被 AI 取代,唯有人性的成熟能抵抗不確定性。
本文將從心理健康、學習文化與領導策略三個層面,拆解八項關鍵軟實力與六個實踐策略,帶你看見,在後疫情的動盪時代,企業如何以軟實力,打造最硬的競爭力。

疫情後的職場現實:當員工「撐不下去」時,組織也會崩解
疫情不只是打亂了通勤路線,它還打亂了人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COVID-19 帶來的心理壓力已造成全球每年高達 一兆美元的生產力損失。人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過了頭。持續的焦慮、孤立、與「永遠在線」的工作文化,讓許多員工的精神能量被消耗殆盡。
哈佛商學院教授 Amy Edmondson 指出:「心理安全感是組織學習與創新的基礎。」當人們無法在工作中表達真實感受,團隊的創造力就會迅速枯竭。疫情放大了這個結構性問題:我們看到的不是單一個體的崩潰,而是整個組織的微裂縫。
因此,疫情後的關鍵挑戰不再是「如何讓員工更有效率」,而是「如何讓他們能夠撐下去」。當企業願意先承認這個事實,人才策略的起點才會真正回到人本。

從「硬技能導向」轉向「軟實力驅動」的學習革命
在過去十年,企業的學習地圖幾乎被硬技能壟斷:數據分析、程式語言、流程管理。這些能力固然重要,但疫情讓我們第一次集體發現,真正拖垮團隊的從來不是技術落差,而是心理裂痕。當恐懼、焦慮與孤立感在組織蔓延,任何再高明的專案管理工具都無法拯救一個失去信任的團隊。
根據 Udemy 2021 職場學習報告,企業培訓需求的前三名,已從「專業技能精進」轉向「壓力管理、正念與溝通」。LinkedIn Learning 也發現,「情緒智商(EQ)」與「適應力」的搜尋量成長超過 150%。這代表職場價值正在重寫——從「知道什麼」轉向「如何與人一起面對未知」。
軟實力的學習革命不只是職能補課,而是一場文化翻修。企業不再只是問「員工能不能做」,而是要問「員工是否能在變動中持續成長」。

八項軟實力的心理學基礎:從自我覺察到協作韌性
軟實力不是「溫柔的能力」,而是讓人能在壓力下維持清晰與行動的心理肌肉。它們的核心在於——懂自己、懂他人、懂變化。這八項能力其實對應著人類心智的不同運作機制,也能從 Emergenetics 四大思維偏好 找到脈絡。
分析偏好(Analytical) 對應「自我覺察」與「壓力管理」:能用理性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分辨哪些壓力是事實、哪些只是想像。
結構偏好(Structural) 對應「變化應對」與「學習持續性」:透過規律與紀律,將混亂轉化為節奏。
人際偏好(Social) 連結「同理心」與「支持他人」:當人能真誠傾聽,組織內部的信任就成為生產力。
概念偏好(Conceptual) 觸發「思維多樣性」與「創意協作」:在不確定時代,想像力本身就是一種生存力。
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指出,情緒智商(EQ)與領導績效的關聯度高於任何單一技術能力。這正說明,軟實力不是補充包,而是驅動成長的主引擎。
從個人到組織:打造軟實力的三層實踐架構
軟實力的養成不能靠「上完一門課」就結束,它是一個從個人、團隊到組織層的長期工程。最關鍵的是——每一層都要有自己的責任與節奏。
第一層,個人層面:
這是軟實力的起點。自我覺察、正念、壓力管理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讓人能在混亂中維持清明的日常習慣。研究者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長型思維」揭示,唯有將挑戰視為學習機會,個體才能不被挫折擊潰。企業若能在教育訓練中植入這種心態,員工將不只是「被訓練」,而是「在學習」。
第二層,團隊層面:
軟實力在這裡變成文化的語言。當領導者懂得創造心理安全感,成員才敢提出異議、試錯與修正。Amy Edmondson 的研究再次提醒我們:安全感不是氛圍,而是一種制度化的互信。這意味著——團隊應該被允許誠實。
第三層,組織層面:
最終,軟實力必須被制度承接。若獎勵機制仍只看績效與速度,談再多「學習文化」都只是口號。企業該做的是在流程中設計反思時間、在獎酬中肯定協作成果、在晉升中衡量同理與決斷力的平衡。當軟實力被制度化,它才有機會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實作地圖:六招打造具韌性的學習文化
培養軟實力不是空談理念,而是要讓學習滲入日常營運。最有效的做法,不是花大錢聘顧問,而是設計一套能「自我運轉」的學習生態系。以下六招,可作為企業落地執行的起點。
一、從現有資源中長出方案。
先別急著新增預算。許多政府補助或健康促進計畫,已內建職場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資源。領導者該做的,是將這些外部資源轉化為內部機會。
二、導入長期培訓思維。
軟實力培養需要時間,員工不可能「上完一堂課就變強」。可以考慮與像 Emergenetics® 這類心理與行為模型專家合作,協助設計符合團隊差異的培訓模組,讓學習更貼近實際工作場景。
三、善用線上資源建立知識網。
開放式學習平台(MOOCs、Udemy、Coursera)與企業內部智庫文件皆可整合成「學習入口」。資訊透明才能激活自主成長動能。
四、讓員工共創學習網絡。
知識流動不該只靠 HR。鼓勵部門互相分享經驗、開設內部社群或線上論壇,讓軟實力成為「彼此影響的結果」。
五、以同儕輔導強化文化內聚。
學習效果最強的時刻,不在課堂,而在共學。透過 Emergenetics 報告,成員能了解同事的思維與溝通偏好,學會用對方的語言支持對方。
六、啟動內部導師制度。
讓資深員工帶領新人,不僅是技術傳承,更是價值觀複製。導師若能以「教也是學」的態度引導後輩,學習文化才能自我維持。
這六招的核心,是讓「學習」不再是活動,而是習慣。當員工能在關係中彼此反思、在變動中持續調整,企業的韌性就不需仰賴外力維持。
用 Emergenetics 建立多元學習藍圖:理解差異,強化連結
軟實力最容易失敗的地方,不在於沒教,而在於「一體適用」的假設。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團體討論中表達自我,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腦力激盪。Emergenetics® 的價值,就在於讓學習回到人性多樣的起點——理解思維差異。
透過四大思維偏好,我們能重新設計學習場域:
- 分析偏好(Analytical) 的員工偏好數據與邏輯,可讓他們負責衡量培訓成效、評估實證成果;
- 結構偏好(Structural) 的成員喜歡有步驟與規範,適合負責制定培訓流程或時間規畫;
- 人際偏好(Social) 的同仁則在支持與連結中最能學習,能擔任導師或心理安全守門員;
- 概念偏好(Conceptual) 的人適合激發創意、打破框架,為學習計畫注入想像力。
此外,三大行為特質——表達、堅定、變通——能幫助團隊調節溝通方式。偏內斂的人不該被迫外顯,偏堅持的人可被賦予穩定結構的角色,而高變通者則能作為組織的創意推手。當企業能依據這些特質設計溝通節奏與任務分配,學習不再只是「培訓活動」,而是一種可持續的群體動能。
Emergenetics® 的核心精神 是「先理解,再互補」。這正是軟實力的起點,也是組織文化轉型的最低公分母。
當軟實力變成企業的免疫系統
這幾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看似強壯卻一擊即潰」的組織。不是因為缺乏策略,而是因為失去了韌性。真正能讓企業度過危機的,不是技術堆疊或資金厚度,而是一種內在免疫力——當外界劇烈變動時,組織內部仍能保持信任、合作與學習。這,就是軟實力。
軟實力之所以難以量化,正因為它藏在人與人之間的縫隙裡:一句願意聽的回應、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會議、一場真誠的回饋對話。它不製造聲量,卻能延長壽命。企業若能將軟實力視為「戰略資產」而非「附加福利」,組織文化將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適應。當你下一次討論年度人才策略時,請不要只問「我們還缺什麼技能」,也問一句——「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心理韌性?」
這正是 Emergenetics® 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以理解差異為起點,讓人性的多樣成為企業的防護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