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員工離職程序:將員工離職危機變成企業轉機的7個秘訣

在多數企業眼中,員工離職像是一個不值得花資源的「結束符號」。反正人走茶涼,HR 做完文書,系統權限關一關就算了。但現實殘酷得多:離職不只是流程,而是企業文化與品牌最赤裸的檢驗。一個處理得粗糙的離職,不僅讓員工帶著怨氣離開,更可能在 天眼通、Dcard、LinkedIn 上成為揮之不去的負評。HBR 曾直言,離職經驗其實就是「最後一次員工體驗」,而這最後一哩路,決定你能否留住人才、甚至影響未來的招募力。

所以問題不是「如何送走一個人」,而是──如何讓離職成為企業的轉機? 本文將提出七個祕訣,從制度設計到心理支持,協助企業把「離職危機」變成「人才永續」的起點。

員工離職

員工離職危機變轉機的七個秘訣

秘訣一:建立清晰離職制度,避免臨時抱佛腳

根據 Zippia 的調查,高達 71% 的公司沒有正式的離職政策。這意味著什麼?代表大部分組織其實是用「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在處理離職;今天誰要走,主管才開始東拼西湊,文件沒齊、交接沒人,搞得像個臨時任務,但其實人家可能半個月前就說要走了。

在遠端與混合工作模式成為常態的今天,這種混亂更被放大。因為離職者可能人不在辦公室,權限交接、設備歸還、知識傳遞,全都卡在一堆 email 來回。Deloitte 研究就指出,制度化的離職流程,能大幅降低組織風險,並提升 HR 的效率。

所以,不要再讓離職靠臨場發揮。一份完整的離職制度,至少要包括:

  • 面談流程:誰來談、談什麼、怎麼記錄
  • 技術與知識轉換:確保 know-how 不會隨人走
  • 文書與法務程序:避免法律與財務爭議

制度的價值,不是讓離職變冷冰冰,而是讓過程可預期、可追蹤,甚至能安撫結構偏好強烈的員工──他們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清晰的框架,來減少過渡的不安。

祕訣二:降低對團隊的衝擊,讓離職成為健康的過渡

一個人離開,從來不是「他」的事,而是「我們」的事。
尤其是核心成員突然拎包走人,留下來的同事心裡想的不是「祝福」,而是:「接下來這些爛攤子要誰收?」

這就是為什麼,離職不只是交接,更是情緒管理。人際偏好強的同事,會需要一個正式的道別──告別午餐、感謝禮物,甚至只是一張大家簽名的卡片;這些小動作,傳遞的是「你不是被遺忘的」。相反地,如果企業一聲不響就讓人消失,留任員工感受到的只有不安:「原來這家公司就是這樣對待人?」

所以,領導者真正要做的,是把離職儀式設計成「文化強化劑」:不只是送走一個人,而是讓留下來的人看到,這個組織尊重每一段關係。

祕訣三:收集離職員工意見,把流失變成知識資產

坦白說,離職員工往往比在職員工更敢講真話。因為沒有包袱,沒有利益牽扯,他們的觀點反而更直白、更貼近問題核心。

從分析偏好的角度來看,這些回饋是寶藏──如果 HR 肯花時間去挖。Aberdeen 的研究顯示,企業若善用離職回饋,不僅能改善流程,還能提升後續員工的滿意度。但現實呢?太多企業只是例行公事:HR 填一份離職表單,走個流程,然後就被丟進資料夾吃灰塵。

真正有價值的作法是,把離職回饋制度化,並且連結到知識管理。例如:

  • 工作知識歸檔:請離職者留下「工作說明書」,確保 know-how 不隨人流失。
  • 改善建議追蹤:把回饋納入季度檢討,而不是「填完即丟」。
  • 匿名回饋管道:讓離職者敢於講出真正的痛點,而不是官樣文章。

一句話點破:如果你忽視離職者的聲音,你就等於在主動浪費一場免費的顧問諮詢。

員工離職程序

祕訣四:提供多元回饋管道,讓聲音不被噤聲

離職員工往往比在職員工更敢說──但前提是,你要給他們「能說」的空間。

傳統的離職面談,有時形同虛設:員工坐在 HR 對面,對著一張笑臉和一支錄音筆,能講多少真話?很多時候,他們心裡想的是:「這些話會不會傳回去?會不會影響我的人脈?」結果,只留下幾句安全的客套話。

所以,企業該做的不是只有「一個面談」,而是創造多個出口:

  • 面對面談話:給外顯型、表達慾望強的員工一個能抒發的場合。
  • 匿名問卷:讓內斂型、擔心衝突的員工,能在安全環境下講真話。
  • 數位平台:讓遠端或跨國團隊有機會分享經驗,而不被地點限制。

這裡,Emergenetics 的「表達特質」特別值得參考──第一區的人要時間思考後才會開口,第三區的人則急著想把心裡的話一次倒出。單一管道永遠無法滿足不同偏好的員工,最後只會讓最需要被聽見的聲音消失。

祕訣五:追蹤離職趨勢,從個案看見系統性問題

單一離職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模式」。

HBR 曾指出,企業在做離職分析時,最大錯誤就是只看「個別事件」──某某主管不好相處、某某薪水太低。這些資訊當然有參考價值,但真正能幫助組織改變的,是從眾多個案裡抽絲剝繭,找出背後的趨勢。

這就是概念偏好的價值所在:他們能把碎片化的訊息拼成全貌,看到「為什麼行銷部特別容易流失中階人才?」、「為什麼研發部的員工在滿三年後大量跳槽?」。當這些問題被數據化、被系統性檢視,組織才能針對性調整──不論是薪酬制度、升遷機會,還是工作負荷。

一句狠話:如果 HR 只是收集離職原因,卻沒有進一步把資料轉化成策略,那離職面談就只是另一場「形式主義」。

員工離職程序

祕訣六:維持穩定的離職流程,創造可預期感

離職不是突發事件,而是必然會發生的「日常管理」。問題是,很多企業卻總把它當作例外處理──結果每次都手忙腳亂。

對結構偏好強的人來說,這是場災難:流程不明確,交接不完整,誰該負責什麼全都模糊不清。這不僅浪費資源,更會讓留下來的員工懷疑組織根本不懂怎麼管理。

穩定的流程,就是要讓所有人心裡有數: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誰負責什麼、最後如何驗收。 HR 在這裡的角色,並不是「行政支援」,而是「節奏掌控者」──用一套清晰的步驟,把混亂變成可預期,讓離職的過渡期少一點焦慮,多一點秩序。

祕訣七:設計過渡計劃,留任員工才不會被迫「善後」

很多時候,離職的痛不在「人走」,而在「留下的人怎麼辦」。

當一個位置突然空出,主管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這些工作先分給大家頂一下。」但這種粗暴分配,只會讓留下的員工心裡默默喊:「原來我不是被重視,而是被組織利用。」

所以,真正成熟的組織會有一套過渡計劃:哪些任務需要重新分配、哪些計畫可以暫緩、哪些責任要重新界定。更重要的是,要考慮不同員工的「變通特質」──有些人願意暫時承擔額外工作,有些人則需要更明確的界線。當這些差異被考慮進去,留下來的員工才不會覺得自己只是被迫填補空缺,而是被納入一個新的安排。

結語:離職不是結束,而是關係的另一種延續

企業最常掉進的陷阱,就是把「離職」當成失敗──好像有人離開,就代表管理出了問題。但事實上,離職是職場常態,不可避免。真正的問題是:你怎麼處理它。

Aberdeen 的數據告訴我們,完善的離職措施能讓留任率提升 14%;HBR 提醒我們,離職經驗是最後一次員工體驗,影響未來的招募力。加上 Emergenetics 的觀點,我們更清楚:不同思維偏好和行為特質,會決定員工在離職時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所以,離職不是終點,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你對人性的理解、對制度的設計,以及對未來的投資。

如果你正面臨高流動率,不要只忙著填補缺口。先問問自己:我的離職流程,能不能同時安撫員工的不安、保留知識資產、甚至讓「迴力鏢員工」願意回頭?答案,或許正決定了你的組織能否真正邁向「人才永續」。

利用 Emergenetics 測驗工具找到最適合的員工離職優化方法!

在管理企業時,了解員工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很重要。Emergenetics 測驗可以幫助我們準確了解員工的工作風格和潛力。這不僅有助於在員工離職時優化流程,保持團隊穩定和效率,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管理人力資源。

譽耀科學提供「全腦思維偏好諮詢」,結合「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分析,只要 15分鐘就可以快速找出自己與員工大腦先天的設計藍圖和後天的正確使用方式,讓你在領導溝通上、團隊共識裡,把優勢放到最大的槓桿位置。

讓EG科學溝通工具 Emergenetics 幫你找到適合的教育訓練策略!歡迎諮詢了解

延伸閱讀─如何管理下屬?10個有效提問,讓你更了解你的下屬!延伸閱讀─掌握『同理心領導』六大法則,讓主管帶人帶心,不再害怕殺人誅心!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