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4 個衝突管理方法讓團隊越吵越強大:從分歧到共創

不管身處哪個行業,團隊在意見上分歧總是無可避免,但在某些情況正是這些衝突與摩擦,點燃了團隊卓越的火花──換句話說,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凡事應該以和為貴」,但這在團隊變革上確實是一帖苦口良藥。畢竟,當團隊能以截然不同的想法相互激盪,就有可能就會找到一個新的可行方案、看見新的可能性,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其實,「衝突」只有處理不當時才會變成「問題」。

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 Amy Edmondson 的研究,心理安全感 是團隊學習與創新的先決條件;而當一個組織能容許不同觀點的辯論,衝突反而成為推動進步的燃料。本文將以 Emergenetics 全腦思維偏好模型 為核心,拆解衝突的本質,並提出四個讓團隊「越吵越有默契」的衝突管理策略:從行為理解到文化落地,讓分歧不再是威脅,而是養分。

衝突不是災難,是被誤解的信號

在多數組織裡,「避免衝突」幾乎成了潛規則。主管害怕氣氛尷尬,同事擔心被貼上難相處的標籤,於是所有的不滿都被壓進沉默的會議紀錄裡。這種表面的和諧,其實比爭吵更危險──它讓問題長成暗礁。

管理學者 Dean Tjosvold 早在 1985 年便提出「建設性衝突理論」,指出當團隊採取「合作導向」而非「對立導向」時,衝突能促進創意與決策品質。這與 Emergenetics 模型的觀點不謀而合:不同的思維偏好並非阻力,而是創新的原料。具分析偏好的人追求邏輯與證據,具概念偏好的人則擅長從混亂中看到全局──當這兩種力量碰撞,不僅能產生更成熟的決策,也讓團隊避免陷入單一視角的盲區。

真正的關鍵,不是「怎麼避免爭執」,而是「如何在衝突中找到訊號」。每一次立場分歧,都可能是團隊集體智慧被喚醒的瞬間。

衝突管理策略

心理安全:讓衝突變成對話的防護網

當團隊裡開始有人選擇沉默,不一定是因為他沒有想法,而是他不覺得「安全」。

哈佛教授 Amy Edmondson 在經典研究中指出:「心理安全感」是高效團隊的關鍵條件;它讓人相信,即使提出不同意見也不會被嘲笑或懲罰。缺乏這種安全的環境時,員工會本能地避開衝突,甚至假裝同意,只為求得表面的和平。結果是:表決通過了,問題沒解決。

這正是許多組織誤解「團隊氣氛」的地方。和諧不是安靜,而是能開口。真正成熟的團隊,應該能在分歧中感到被尊重,在辯論中保持信任。

從 Emergenetics 的角度來看,這與人際偏好結構偏好密切相關。前者提醒我們照顧情感與關係,確保對話中每個人都被看見;後者則提供界線與流程,確保衝突不失控、不走樣。兩者交織出的,就是心理安全感的實踐基礎。

要建立這種氛圍,主管必須率先示範脆弱,承認自己的錯誤、邀請他人挑戰。因為在權力結構裡,安全感從不會自然生成,它必須被創造。

四種全腦思維策略,讓衝突轉化為養分

理解衝突的理論是一回事,把它變成團隊日常運作的一部分,則是另一回事。多數企業在面對衝突時,不是過度壓抑、就是過度反應——要嘛裝作沒事,要嘛開會吵翻。要讓衝突真正產生建設性效果,必須先學會用「全腦」思維去辨識差異。以下四個策略,能讓衝突從內耗變成協作的催化劑。

一、反思行為模式:從光譜看見自己。

在衝突中,我們的行為偏好會放大。位於「堅定特質」第三區的人天生具推進力,容易主導討論;而第一區的人則傾向維持和諧,避免衝突。若雙方都不自覺,爭論很快就會變成權力角力。最好的做法,是讓團隊在非衝突時期先進行光譜討論,讓成員知道自己在「表達」、「堅定」、「變通」三個軸線上的位置,進而理解他人不是「對立」,只是「不同」。

二、開設「全腦面談」:照顧每一種思維偏好。

將員工依據思維偏好分組,討論「在意見分歧時最重視什麼」。分析偏好的人要資料與邏輯,人際偏好的人要感受與共識,結構偏好的人要流程與明確責任,概念偏好的人要創意與可能性。這樣的練習能讓團隊重新定義「完整的對話」——不是爭論誰對,而是讓不同角度都被代表。

三、角色扮演:練習在安全的環境裡吵架。

光有理論還不夠,衝突管理是一種肌肉記憶。讓團隊兩兩一組,以不同思維偏好模擬實際情境(如「遲到的同事」、「臨時改方案」),觀察自己在衝突中會如何反應。這不只是訓練說話技巧,更是學習從他人觀點思考的過程。

四、讓制度承接學習:把想法碰撞變成日常。

別讓學習停留在工作坊。企業可以在週會中設定「分歧回顧」環節,鼓勵成員針對上週的爭議提出反思,討論哪些衝突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更好處理的。當組織能公開討論衝突,就代表心理安全已開始發芽。

衝突管理,不是為了消滅爭執,而是讓對話有意義。

讓系統變成習慣,而不是僅止於工具

許多企業以為,導入一套工具或模型,就能解決團隊紛爭。實際上,那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這些語言與概念能否進入組織文化。

Emergenetics 提供的是理解差異的框架,但框架若缺乏行動,就會淪為貼標籤的儀式。衝突管理要能落地,必須透過制度設計強化習慣,例如:在會議流程中保留「反思分歧」的時間;在績效檢討中納入「溝通協作」指標;在主管訓練中加入「異議引導」的模擬練習。

當這些做法變成常態,員工才會逐漸相信——表達不同意見不是危險,而是一種被期待的專業表現。

管理工具能建構框架,但只有文化能改變習慣。

爭執從來不是問題,它只是揭示問題的窗口

真正危險的,不是有人爭執,而是沒人再願意開口。當團隊學會以全腦思維偏好理解差異,並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討論矛盾,衝突就不再是內耗,而是一種動能。

Emergenetics 的價值,正是在幫助組織建立一種「多元能共存」的語言——讓理性與感性、穩定與創新都能並肩存在。

想知道你的團隊在面對衝突時,屬於哪一種思維與行為組合嗎?參加 Emergenetics 全腦思維偏好 工作坊,學會將差異轉化為策略,讓每一次爭執都成為進步的起點。

延伸閱讀員工的「適應力」該怎麼培養?五招高階主管必讀秘訣

延伸閱讀讓職場溝通發揮最大效益的秘訣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