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人際關係源自腦的設計:從自我覺察看懂人際關係的真相

阿德勒那句老話──「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常被引用到爛,但它為什麼能穿越一百年仍被認同?因為我們的難題,往往不是任務,而是人。職場合作的摩擦、愛情裡的拉扯、朋友間的誤解,本質上都在考驗我們怎麼經營關係、怎麼理解自己。這篇文章想談的不是「人際技巧清單」,而是另一個視角:我們的大腦,如何在背後左右這一切。

人際關係

大腦如何決定你喜歡誰?

神經科學家 Matthew Lieberman 提出「社交迴路」的概念:我們的大腦生來就被設計去尋找連結。換句話說,那種「一拍即合」並不是浪漫小說裡的偶然,而是腦神經為了讓人類能合作、生存所演化的結果。當我們面對一段新關係,大腦會自動啟動「社交運算」:釋放哪些荷爾蒙、該不該信任眼前的人、這段互動是否安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朋友或伴侶」,其實是大腦已經幫我們篩選過。

職場、友誼、愛情:三種不同的「關係演算法」

心理學家 Winch 的「互補需求理論」提供了另一個解釋。

  • 在職場裡,我們常偏好找能補足自己盲點的人──不同的專業與思維,能讓團隊更完整。
  • 在友誼中,則傾向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因為共鳴與熟悉感能帶來安全。
  • 在愛情裡,卻又是矛盾的混合體:我們期待對方與自己有相似的價值觀,但又希望對方能帶來不同的驚喜與色彩。

這些模式沒有對錯,只提醒我們:人際吸引不是單一公式,而是「相似與互補」的動態交織。

為什麼「懂自己」比「懂技巧」更重要?

很多人問:關係經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答案並不是一堆社交話術,而是自我覺察。情緒智商之父 Daniel Goleman 曾指出,能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並調整反應,才是影響人際關係質量的真正分水嶺。

因為當我們清楚自己在互動中的偏好與盲點時,就更容易理解對方的需求,進而建立起真實的信任。反之,若缺乏覺察,再多的溝通技巧都像是在蒙著眼睛摸索──看似努力,卻容易誤判。

在職場裡,人際不是「軟實力」而是生產力

在企業現場,人際關係和自我覺察並不是「加分項」,而是直接決定效率的關鍵。當員工能夠辨識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理解主管或同事的溝通風格時,衝突往往能在初期就被消化,而不是拖到最後演變成對立。這也是為什麼高績效團隊常被形容為「互補而非同質」──因為多元偏好讓團隊能瞻前顧後,彼此補位。對組織而言,投資在人際覺察上的學習,不只是培養所謂的「軟技巧」,更是為團隊建立一種持續運作的協作機制,讓合作不再依賴個人默契,而能成為一種可被複製的生產力。

回到最初的提醒:面對真實的自己

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但或許更精準的說法是:所有的關係,最終都會逼我們回頭直面自己。當我們理解自身的思維偏好與行為特質,就能明白為什麼在某些互動裡特別自在,而在另一些場合卻感到消耗。

這種覺察,不只是修補衝突的工具,更是一種長遠的力量──因為懂得與自己相處,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像 Emergenetics 這類模型,正是幫助我們把抽象的「自我覺察」具體化的方法,讓人際關係不再只是憑直覺的摸索,而能成為有意識的選擇。

最終,我們會發現:關係並非外在的偶然,而是一場場自我理解後的必然相遇。

延伸閱讀:

分析偏好

結構偏好

人際偏好

概念偏好

表達特質

堅定特質

變通特質

全腦面談工作坊都在上什麼呢?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