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混合辦公全攻略:7 大管理啟示,打造共贏的後疫情職場

遠距工作證明了效率可以被重新定義,混合辦公也成為企業的新常態。然而,如何在「自由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卻是許多組織面臨的真正難題。

本文將帶來 7 個管理啟示,結合研究數據與 Emergenetics 思維框架,幫助企業在混合辦公環境中提升工作效率。從效率至上、時間秩序、社交連結到創新靈活,每一個面向都指向同一個問題:你是否真正理解員工的需求,並把它轉化為組織的韌性?

後疫情職場的效率挑戰:從數據看新現實

疫情期間,遠距工作意外揭示了一個事實:許多工作其實不需要坐在辦公室才能完成。Bloom 等學者(2015)曾發現,遠距員工的生產力平均提升了 13%,而這些效益在疫情中被放大。但另一邊,微軟《Work Trend Index 2022》報告卻提醒我們,混合辦公帶來了新的「協作摩擦」:員工雖然更自由,卻感到與同事的連結日益淡薄。換句話說,後疫情職場的效率並非單純等於「更多遠距」或「重返實體」,而是要面對一個更複雜的命題——如何讓團隊既能保持效率,又不至於分崩離析。

效率至上:如何滿足分析偏好員工的需求

對具備分析偏好的人來說,工作效率是評估職場價值的核心指標。疫情期間,他們嚐到了遠距辦公的甜頭──少了通勤、少了突發干擾,能專注於數據、專案與成果,這種「效率紅利」讓他們極度難以割捨。重返辦公室後,如果組織仍以「大家都在場就是效率」的邏輯行事,勢必讓這群人感到挫折。

管理者可以怎麼做?第一步,是訂立明確且有時效性的會議規則:開會不再只是「例行集合」,而必須以決策或資訊交換為目的。第二步,是設計「不被打擾」的專注空間,例如靜音工位或彈性遠距日,讓員工在需要深度思考時能保有自主性。這樣的安排不只是滿足某一類員工,而是提升整體組織效率。畢竟,當分析偏好的人能全力輸出成果,他們的專業會成為團隊的加速器,而不是被無謂流程消磨的受害者。

秩序與掌控感:結構偏好的時間策略

如果說分析偏好追求的是「輸出效率」,那麼結構偏好員工則渴望「過程可控」。疫情期間,遠距辦公讓他們能依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上午先處理報告,中午抽空料理家務,下午再進入會議節奏。這種有序感不僅降低焦慮,甚至成為他們持續產出的動力。

重返辦公室後,這份安全感卻容易被打亂。當會議時間凌亂、臨時任務頻頻插隊,他們會覺得組織對「時間」的尊重不足。管理者若要留住這類人才,必須在規範上下功夫。最實際的做法是:統一會議時段、避免跨時區或跨部門的時間衝突,並明文規範「下班後不干擾」的原則。這些看似細節的設計,其實是給結構偏好員工最重要的訊號──你的時間被重視,你的生活節奏被允許。當這種秩序被保障,他們不僅能專注於任務,更能在團隊中扮演「穩定器」的角色,讓專案不至於因混亂而脫軌。

社交連結的重建:人際偏好的核心訴求

對具有人際偏好的人來說,疫情期間最大的失落,不是專案的延遲,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家工作固然方便,但少了同事間的隨機互動,他們會覺得團隊正在慢慢失溫。微軟《Work Trend Index》也指出,混合辦公環境中員工最普遍的痛點之一,就是缺乏歸屬感。換句話說,若組織無法重建這種連結,人際偏好員工的動能會迅速流失。

解方並非只是安排「團康活動」,而是設計出能夠激發真實交流的場域與機制。例如,在辦公室設置咖啡小棧或休憩角落,讓同事有機會在非正式場合碰面;或者舉辦跨部門、甚至開放家人參與的聚會,將工作關係延伸為社群關係。這樣的做法呼應哈佛教授 Amy Edmondson 提出的「心理安全感」概念──當人們在團隊裡感到被接納,他們才會更願意表達意見、承擔風險。對人際偏好而言,這不是福利,而是生產力的燃料。

創新與靈活性:概念偏好的實驗場

概念偏好的人,天生不喜歡被困在單一模式裡。他們把疫情視為一種「大型實驗」──證明工作不必綁在格子間,也能催生出創意與突破。對這群員工來說,真正的刺激來自於「不同的工作場景」與「新的碰撞機會」。如果回到辦公室後,環境依舊死板,對他們而言就像被抽掉了氧氣。

組織若想激發這股能量,必須給他們一個「實驗場」。例如:設計多功能的彈性空間,能自由切換為專注工位、討論角落或腦力激盪區;甚至可以鼓勵團隊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廳或戶外空間開會,打破「一定要在會議室」的習慣。這樣的多樣性,既能喚起概念偏好者的想像力,也能帶動其他思維偏好成員跳脫慣性,從而形成組織層級的創新循環。換句話說,環境的設計,不只是提供座位,而是替整個團隊預留「創新的彈性」。

三大行為特質的管理啟發

除了思維偏好,Emergenetics 的三大行為特質也在後疫情職場發揮關鍵作用。首先是 表達(Expressiveness)。外放型員工渴望頻繁的互動,他們適合透過實體會議或社交活動快速建立節奏;但偏內斂的員工,可能需要數位平台作為緩衝,例如持續保留 Slack、Teams、電子郵件等非同步管道,讓他們能以更舒適的方式參與。

其次是 堅定(Assertiveness)。有些人偏向協作,喜歡循序漸進;有些人則強調決斷與推進。若管理者一刀切地要求統一節奏,容易造成摩擦。更聰明的做法是:針對不同屬性訂定差異化目標,讓合作型員工有時間建構共識,讓推進型員工則能承擔「突破口」的角色。

最後是 變通(Flexibility)。疫情後,變動性已成為日常,有些人偏好專注在一件專案上,不喜歡彈性調度,有些人則樂於隨時切換。這時候,視覺化標示便成為有效工具,例如工位上的「專注燈號」或簡單的「請勿打擾」牌,能協助同事判斷彼此的狀態。這樣的微設計,不僅減少溝通成本,更讓團隊能在專注與彈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打造共贏的混合辦公職場

後疫情時代的職場,不再是「回不回辦公室」的二選一,而是如何在效率、秩序、連結與創新之間找到動態平衡。研究提醒我們:遠距能提升效率,但協作與歸屬感卻容易流失;而 Emergenetics 框架則提供了具體的切入點──從分析、結構、人際到概念偏好,再加上三大行為特質,幫助管理者設計出因人制宜的工作環境。

最終,混合辦公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升級。它要求組織更有彈性地理解員工,也迫使領導者重新定義「生產力」與「幸福感」的關係。當員工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貢獻,組織就能在不確定的市場中保持韌性。

想讓你的團隊在混合辦公時代不只是「存活」,而是「共贏」?不妨以 Emergenetics 作為管理設計的起點,理解不同思維偏好與行為特質,重新書寫你的團隊遊戲規則。

延伸閱讀─

分析偏好

結構偏好

人際偏好

概念偏好

表達特質

堅定特質

變通特質

全腦面談工作坊都在上什麼呢?

Power of WE 助你團隊一臂之力!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