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4種思維偏好翻轉教育訓練:從例行公事到主動學習

每家公司都說要「培養人才」,但多數培訓現場看起來像例行公事,上課、簽到、拍照、結束。學員滑著手機,講師努力撐場,主管坐在後排打勾拍照。你若問這場課的目的,大概會聽到:「公司要打造學習文化啊。」這句話聽起來冠冕堂皇,卻往往代表沒人在乎學到了什麼。

教育訓練

然而,第四次工業革命逼企業不得不面對這場幻覺。當AI與自動化重組產業版圖,《富比士》提醒我們: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於誰能削減人力,而是誰能持續激發人學習的慾望。換句話說,培訓的本質早就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如何讓人「願意投入」。

問題是,我們談投入談了二十年,卻仍開著一場又一場沒人想參加的課。Gallup 的全球報告顯示,全世界只有 21% 的員工感覺自己在工作中「高度投入」。投入度之低,顯示培訓若不改變設計思維,便永遠無法突破「假性學習」的迴圈。

本文將從 Emergenetics 的四大思維偏好 出發,拆解如何設計能真正讓人投入的培訓活動,讓分析型的人覺得有意義,結構型的人覺得有秩序,人際型的人覺得被連結,概念型的人覺得有挑戰。

你不需要再「激勵」他們,只要活動設計得對,他們自己就會想學。

為什麼投入度才是教育訓練成效的真正關鍵

多數企業以為培訓的價值在「內容」──課程主題夠新、講師夠有名、教材夠厚。但真正決定成效的,從來不是內容本身,而是人有沒有打開心在學。投入(engagement)不是附加條件,而是前提。沒有投入,最好的知識都只會變成噪音。

心理學家 Deci 與 Ryan 在《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指出,人類的內在動機來自三種基本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連結感。當學習環境能同時滿足這三項,學員自然會自發投入;若環境阻斷了其中之一,動機就像被拔掉電源。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培訓設計,有人如獲至寶,有人覺得浪費時間——不是誰比較懶,而是設計沒對應到動機機制。

所以當企業還在算投報率、還在怕員工學了就走,其實早就錯過了重點:學習不是福利,而是心理契約。它決定員工是否感覺被信任、被看見、被期待成長。Davos 的研究早已證實,定期培訓的投資成本遠低於替換員工的代價。真正昂貴的不是課程,而是冷漠。

投入度難以量化為 KPI,卻是文化的體溫。

而培訓,正是企業能否讓這股溫度延續的起點。

打破「培訓完就離職」的迷思

這是企業界最頑固的幻覺之一:怕教會員工就被別人挖走。於是他們選擇不教,結果員工真的走了。矛盾得幾乎可笑。
Davos 的研究早已算給我們看——定期培訓員工的成本,遠低於失去他們的代價。可大部分公司還是傾向相信「防守」比「培育」安全,彷彿控制比信任更划算。

問題是,現代職場已經不再獎勵服從,而是獎勵成長。當公司拒絕提供學習舞台,員工自然會去找能讓他成長的地方。換句話說,培訓不是離職的原因,而是留下的理由。
許多領先組織早就改變思維,他們明白:學習是留才的語言。Google 的內部研究顯示,員工願意留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能在工作中持續學到新東西。

所以真正該恐懼的,不是「教會他就走」,而是「沒教他也不走」——他留在這裡,卻早已放棄學習。那才是企業文化真正的冰點。

四種思維偏好=四種教育訓練設計策略

多數培訓失效,並不是內容錯,而是方式錯。你給所有人同一種學習模式,就等於假設他們的大腦都長一樣。Emergenetics 提醒我們:人學習的路徑本身就帶著偏好。有人從邏輯出發,有人靠關係吸收,有人需要秩序感,也有人只在靈光閃現時才真的理解。若忽略這些差異,再好的課也會像是對牆講話。

分析偏好的人重視證據與邏輯,他們要看到數據、理論、比較,才願意投入。你得讓他們「信服」而非「感動」。結構偏好的人則想知道步驟,課程目標是什麼、時間表在哪裡、練習怎麼驗收,這些細節若模糊,他的注意力就會全花在焦慮上。

人際偏好的人需要互動。他們透過故事、情境、討論理解世界,你得讓他們在關係中學,而不是在講義裡記。至於概念偏好的人,他們喜歡探索、假設、打破框架,越自由越有火花;一旦環境太制式,他們立刻熄火。

真正高投入的培訓,不是追求平均值,而是同時滿足這四種學習慾望——讓理性者有邏輯的樂趣、讓秩序者有安全的節奏、讓情感者有連結的共鳴、讓創新者有未知的驚喜。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路徑上被看見,學習才會變成一種集體共振,而非例行任務。

分析與結構:讓邏輯與秩序產生安全感

對分析與結構偏好的人來說,學習不是靈感的噴發,而是一場可追蹤的實驗。他們信任清晰的邏輯、具體的數據、完整的流程。要讓這群人投入,你得先幫他們「搞懂為什麼學」,再談「學了要怎麼用」。這不是挑剔,是心理安全感。沒有理據、沒有順序,他們就無法放下懷疑開始學。

所以培訓的第一步不是熱身遊戲,而是建立可信的脈絡。說明目標、揭露理論依據、給出操作步驟與衡量標準。Deci & Ryan 提到的「勝任感」在這裡發揮作用:當人感覺到自己能理解、能掌控進度,他的學習動機會自然上升。你也可以事先提供閱讀資料、案例數據、實作範例,讓他們能「預習式學習」;這對分析偏好者來說,是一種尊重。

至於結構偏好者,他們要的不是挑戰,而是預測。課程表要明確、流程要有頭有尾、總結要有摘要。任何「我們再看情況」都會讓他們的心跳加速。給他們清楚的框架,他們就會在框架裡學得踏實。

而這份秩序感,正是投入的基礎。當學員知道自己身處何處、將往哪裡去,學習的焦慮才會轉化成掌控感。

人際與概念:讓情感與想像啟動學習能量

對人際與概念偏好的人來說,學習若沒有「感覺」,就像螢幕靜音播放。他們靠共鳴與靈感驅動,而非理性說服。你得先讓他們「想學」,而不是逼他們「應該學」。

人際型的學員最怕孤獨。冷冰冰的講義、單向的投影片、沒有互動的講師——這些都會讓他們在五分鐘內精神離線。對他們而言,學習是一場關係事件:有人分享、有人傾聽、有人懂。課程中多加幾個故事、角色扮演、案例討論,不只是「活絡氣氛」,而是幫他們建立心理連結。當他覺得被看見,學習就開始了。

概念型的學員則相反,他們不想被教,他們想被啟發。規則越多、流程越死,他們越想逃。要讓這群人投入,最好的策略是給他們「未定義空間」。用開放問題刺激他們:「如果我們不這麼做,還能怎麼辦?」或「這個概念放進你們的日常工作會變成什麼?」讓他們自己拼湊出答案,他們會為這種「未知」而興奮。

故事與挑戰、情感與想像,看似輕盈,卻是動機的燃料。分析與結構的人需要確定性,人際與概念的人需要意義感。你不需要犧牲誰,只要懂得分配節奏。當理性與感性都被照顧,整個學習空間就會開始呼吸。

跨偏好混合:打造全腦學習體驗

真正高投入的培訓,不是為四種人開四種課,而是讓四種思維同時發聲。那不是妥協,而是一場設計的藝術。培訓要從「教」的思維,轉成「共建」的思維。分析型的人提供邏輯根據,結構型的人確保流程落地,人際型的人維繫氛圍,概念型的人引爆創意。這樣的課堂不再是知識傳遞,而是組織智慧的生成現場。

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裡提過:「學習型組織的關鍵,不是學了什麼,而是人們如何共同思考。」這句話的殘酷之處在於,它暗示了大多數培訓都在浪費集體智商。當講師控制一切、參與者只能被動吸收時,組織學不到任何新東西。反之,當不同偏好的人能在同一空間互補——理性的人被故事打開,感性的人被數據說服——那股能量會產生真正的學習共振。

Emergenetics 的價值就在這裡:它讓我們看到多樣性不是干擾,而是動能。設計一場高投入培訓,就像調音。太重理性會失溫,太重情感會失焦;唯有平衡四個頻道,學習的旋律才會響起。

當培訓成為文化,投入度就不再是口號

最終,培訓的目的從來不是讓人上完一堂課,而是讓學習變成一種集體習慣。當組織開始理解「學」與「做」之間沒有邊界時,培訓才算真正發生。那不在投影片上、不在考卷裡,而是在同事討論的一句話、在主管給出的回饋、在一個人開始願意多問一個「為什麼」的瞬間。

企業若把學習當作「活動」來辦,它永遠會是一筆成本;若把學習當作「文化」來養,它才會變成資產。Emergenetics 給我們的啟示是,沒有一種大腦是錯的,也沒有一種學習是唯一的。一場真正成功的培訓,不是讓所有人思考一致,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差異中貢獻。

Gallup 說,投入度高的團隊能創造 21% 更高的獲利。這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會學,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學習有用、有意義。當一間公司願意用這樣的信念設計培訓,它其實也在宣告一件更大的事:我們相信人會成長。

而當人相信自己會成長,任何革命——不論是第四次還是第五次——都不再可怕。

想讓你的團隊重新愛上學習?

試著用 Emergenetics 思維偏好模型 重新設計下一場培訓。

當你看見每個人學習的「不同路徑」,投入度就不再是 KPI,而是自然發生的結果。

#全腦思維專家Michael#許家豪博士

#Emergenetics全腦思維偏好認證執行師#STEP青少年全腦思維偏好認證執行師

#THOC夥伴教練心關係認證教練

延伸閱讀─

分析偏好

結構偏好

人際偏好

概念偏好

表達特質

堅定特質

變通特質

全腦面談工作坊都在上什麼呢?

Power of WE 助你團隊一臂之力!

譽耀科學溝通發展.職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