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職場,「同理心」幾乎成了領導與溝通的代名詞,彷彿擁有這項能力,就能解決一切團隊矛盾與信任危機。但實際上,這種被過度神化的觀點,不僅模糊了同理心的真實價值,也掩蓋了它在管理實務中的複雜性。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就曾指出,「善良若不帶有策略,可能會導致績效下降與情緒耗竭」。過度強調感同身受,反而容易讓管理者陷入「過度共情」的風險──在情緒勞動與績效目標間失衡,最終讓組織變得難以前行。真正高效的同理,必須從「理解他人如何思考與感受」出發,而非一味迎合。同理,不是情緒的傾聽,而是認知的精準。

不只是HR的KPI!同理心更是攸關企業存亡的軟實力
通訊科技日益發達,世界的連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職場宛如世界的縮影,唯有彼此同理才能建立正向關係。
試想,如果員工們能夠理解彼此的想法與情緒,並互相尊重以待時,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溝通零阻礙,效率大躍進:少了誤解與猜忌,團隊合作將如行雲流水,效率自然倍增。
合作無間,團隊潛能解放:當彼此信任、互相扶持,團隊將展現驚人凝聚力,共同克服挑戰。
信任感提升,內部更和諧:開放、尊重的氛圍,讓員工更願意分享想法,激發創新火花。
紛爭煙消雲散,專注業務內容:減少內耗,團隊才能將精力集中在關鍵任務上,創造更大價值。
而這些都能有效提升團隊與企業績效。
同理心不只對周遭的人有益,對自己而言,也會看到更佳的專業領域前景與正面的心理影響。
別再誤會!同理心不是濫情!心理學權威解構三大面向
同理心,絕非盲目地同情或過度付出!心理學權威 Daniel Goleman 與 Paul Ekman 將其精準解構為三大面向:
l 「認知同理」:如同「讀心術」,能精準掌握他人思維模式、理解其資訊解讀方式的能力。
l 「情緒同理」:宛如「情緒雷達」,能敏銳察覺他人感受,理解其情緒波動。
l 「共鳴同理」:不僅僅是理解,更能感同身受!這股力量將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協助他人。
在練習展現同理心的時候,請記得:沒有人「應該」為別人療癒傷口。雖說「共鳴同理」可能會讓你想要幫助他人,但這也不該讓自己過度地付出。事實上,有研究指出過度地同理可能會觸發「攻、逃、呆」──造成壓力賀爾蒙增加進而影響健康。
「同理心」的真諦並非要求他人承擔義務或所能之外,而是互相包容與理解。
為了訓練員工懂得掌控同理心,從「認知同理」開始是最簡單的方法。藉此也能讓員工淺嚐同理心的感覺,同時建立更好的共事關係。

實戰攻略!四招培養「同理心」,打造高績效團隊的基礎
1. 啟動「自我覺察」雷達,擁抱多元、尊重差異
同理不是一蹴可幾的美德,而是一連串覺察與練習的歷程。若要培養認知同理,首要功課便是「看見自己如何看他人」。這也是許多高績效團隊推行 Emergenetics 的起點──透過結構化的個人偏好分析工具,協助成員辨識自身在資訊處理、溝通風格與決策方式上的自然傾向。
當員工開始明白「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解讀世界」,便能更有意識地調整與他人互動的方式。舉例來說,結構偏好顯著的成員,可能在面對概念性對話時感到焦慮;反之,強烈概念偏好的人,則可能誤解前者為「保守」或「不創新」。自我覺察,讓我們從習慣性解讀中抽離,也為認知同理打下第一塊認知地基。
給Emergenetics工作坊學員們的小提示:你可以透過工作坊中的3-2-1破冰活動與員工們一同探索他們的個人分析報告,這也是一個增強自我覺察的好方法。如果想要增強社會意識(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志作出推測與判斷的能力),可以鼓勵員工們交流對彼此的看法;當他們看清自己與他人的優點,便能開始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觀點。
2. 白金法則:用對方的語言說話,才是真正的同理
在職場中,光是知道彼此的差異還不夠,真正的挑戰是——你能否依據這些差異,主動調整自己的溝通策略?這正是「白金法則」的精髓:不是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而是用「對方希望的方式」與之互動。這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高度的認知同理。
舉例來說,面對重視結構的同事,不妨先拋出明確流程與目標;而對偏好人際連結的對象,則可從關係建立開始。在 Emergenetics 的實務應用中,我們常透過練習「觀點模擬」與「語言轉換」──引導團隊設想對方的思維與價值排序,並設計對話內容來回應其關注點。這不是討好,而是一種高度策略化的理解與調整,也是在多元團隊中落實同理的必要工程。
給Emergenetics工作坊學員們的小提示:透過白金法則練習活動幫助員工們推敲同事的觀點,並且主動設計對話內容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也可以鼓勵員工們在職場談話後一起做白金法則練習活動,如此便能一起找出進步的空間。
3. 啟動「自我反思」機制,揪出潛意識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中攜帶偏見進入對話之中。即使再有善意,若缺乏覺察,我們仍可能用自己的標準評斷他人,而非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與動機。這正是認知同理進階訓練中的關鍵一步:反思我們如何「預設他人應該如何思考或行動」。
Emergenetics 的「輕鬆了解思維」工具,提供一個反思框架,幫助成員釐清對特定偏好的潛在負面聯想,例如將「抽象型概念思維」誤認為不切實際,或將「結構導向」視為墨守成規。透過引導式對話與偏誤辨識練習,團隊得以釋放出更多理解空間——不再預設、不再投射,而是從覺察開始,重新定義我們看待彼此的方式。
給Emergenetics工作坊學員們的小提示:當你在企業內舉行訓練活動時,可以參考工作坊提供的講義「輕鬆了解思維」,裡面有一些獨家資源,能幫助大家找出自己對意見不同於己的人所抱持的潛在負面看法,這些資源也能幫助他們化解價值觀中的偏見。
4. 建立回饋機制,讓同理成為習慣
再多的理解與反思,若無法回到實際互動中驗證與修正,終究只是認知上的自我感覺良好。真正讓認知同理內化為日常習慣的關鍵,是「回饋機制」。導師制度、夥伴教練、甚至是雙人對談練習,都能讓員工在真實交流中不斷試錯與優化。
Emergenetics 在實作上強調「組合差異」:讓具有不同偏好的員工配對,從衝突中學會辨識差異、從對話中練習轉譯。這種設計不只是多元包容的象徵,而是訓練「認知轉換」的實戰場。當同事開始習慣性地在對話後互相給予偏好觀點回饋——哪裡誤解了對方的意圖、哪裡成功觸及其思維節奏——組織文化就不再依賴個別情商,而是內建了同理的系統性肌肉。
給Emergenetics工作坊學員們的小提示:當你將學員們倆倆分組進行導師或夥伴教練活動時,可以透過手機app參考他們的個人分析報告。將兩個帶有不同偏好的人分為一組,他們便能多多接觸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將帶有一個相同、一個不同偏好的兩人分在一起是個好開始,當他們開始習慣後,便能將兩個帶有完全不同偏好的人放在一起。
別讓同理停在感受,讓它成為團隊的策略資產
同理心,不該只是管理書裡的理想或企業價值牆上的口號。它真正的價值,在於能被具體拆解、被訓練、被組織內部制度化。而「認知同理」正是這場轉化的核心引擎──它讓團隊能精準理解彼此的思維差異,也讓組織能在多元中創造協同。
透過自我覺察、互動調整、偏見反思與結構化回饋,我們不只是「更有同理心」,而是培養出一群能在差異中協作、在衝突中轉譯的高效行動者。Emergenetics 提供的不只是工具,更是一套協助團隊「彼此看見」的共同語言。從今日起,與其強調情緒共鳴,不如讓同理成為你領導團隊的策略槓桿。
想進一步理解團隊成員的思維模式,建立認知同理的團隊文化?現在就探索 Emergenetics,為你的團隊打造屬於他們的高效協作藍圖。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