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凡事都講求數字化的現代世界,就連老字號公司也不得不跟隨潮流,向客戶展示與他們合作帶來的投資報酬率。針對員工實務技能的人事培訓提案相對容易處理,至少有實際標準或明確的目標。然而,談到增進軟實力,例如:增進溝通技巧、問題排除能力或團隊默契時,通常很難直接以數字化的投資報酬率顯示進步程度。因此,為了展現諸如此類的訓練成果,你可以先從以下問題著手:
快速重點摘要
Toggle
我評估培訓成果的目的是什麼?
有很多數字可以顯示這個提案帶來的影響,我建議採用的資料,是那些可以反映目前企業內較大目標的進展的。
第一步是釐清為什麼你要追蹤投資報酬率。如果你心中浮現的第一個答案是因為公司財務長的要求,那麼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鼓勵你可以想得更遠。
為什麼你當初要執行這個提案呢?你希望這個提案能幫助員工們完成哪些目標?這個提案又與如何與你的企業理念、商業目標掛勾呢?
當你明白了這些大方向,就能更輕易地著重於特定的成果與對應資訊進行分析。

我應該檢視哪些項目
關於這個問題,一百個組織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完全取決於組織的目標與性質。首先,我們可以思考Emergenetics的各個偏好關注的地方,在下文,我也會將話題帶到三個行為特質上。
分析偏好很適合這個數字化的時代,他們喜歡數據,且特別注重效果,例如: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獲得更多獲得更多訂單等等。
結構偏好的人們會更傾向知道這個訓練專案的應用實例,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可以用數字秀出這個專案對工作目標的貢獻,並展示如何將所學應用到工作場合。
人際偏好感興趣的是能反映出這個訓練如何增進員工對工作的熱忱、客戶滿意度、團隊關係或主僱關係等與「人」有關的數字。
概念偏好的人們會本能地關注創新、成長,且注重於能讓公司達成願景的方法。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業界客服最好的公司,客戶滿意度便很有可能是他們關注的相關數字
這只是一些常見的例子,請記得:從小目標著手並盡可能讓數字貼近真實情況
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培訓專案的成效呢?
與多如繁星的企業指標一樣,評估方式也是五花八門,以下為幾個參考方法:

培訓前後差異測試
這些測驗可以用於自我檢視或定量指標。做為自我評鑑時,如果你正在進行 全腦面談工作坊,你可以透過詢問他們參加培訓的前後差異──他們的溝通技巧是否有所進步或是在與不同做事風格的人合作時的流暢度等等,藉此評估培訓的成效。
至於定量指標,你將會需要收集培訓前後的時間、品質等你想要評量的項目。例如:如果你想評估WE助你一臂之力:團隊績效工作坊增強效率的成效,你可能會追蹤一個團隊在參加工作坊前後完成一個專案的時間差距。若是以薪資成本考量,你便能評估任何時間成本的縮減帶來的金錢成本節約。
員工調查結果
內部調查能幫助你了解你的培訓專案如何影響員工的自我學習與其他指標,像是:員工對職場的投入程度破折號對生產力與人才保留率大有貢獻。可能的話,我建議你在調查中加入與培訓、個人發展有關的問題。
外部調查有助於評估培訓對公司外部相關人士(如:客戶)的影響。如果你預期全腦面談工作坊的聚會將加強員工與顧客間的互動,你可能會透過淨推薦值或轉介與回購率追蹤客戶滿意度,藉此評估培訓成效。
能力評估與在職任務
為了瞭解你的培訓是否成功落實,你可以透過能力評估、線上模擬或真人情境扮演檢視成果。
你也可以與管理層合作,提供與培訓成果有關的任務給員工們。舉例而言:如果你近期舉辦了(Power of WE) WE助你一臂之力:多元文化工作坊,你可能會把參加者放在擁有多重功能的團隊並與他們的管理層一起檢視他們合作的流暢度。
表現評估
來自管理階層的表現評估以及來自組織上下的360度評量能為員工的參與感、專業能力的成長、管理能力與溝通技巧的發展點亮一盞明燈。你將能看到這些訓練對哪些企業指標做出貢獻,並讓員工更有參與感,從而形成更好的團隊默契。我建議將生產力與人才保留率的相關指標一起參考,這些數字能組成強而有力的組織評估方法。
有什麼是我應該注意的?
如果你閱讀上文後想著手準備評估訓練專案的方法,我想先邀請你反思Emergenetics 的行為特質。

從表達特質的角度而言,反思自己如何將溝通引導至理想中的結果。清楚地表達訓練專案的目標與評量方式,提供多元的方式讓參與者可以分享回饋,例如:匿名調查或個別訪談等。
接下來聚焦於堅定特質,思考你評估節奏的快慢。追蹤短期與長期指標找出短期的「小目標小贏」與長期的戰略勝利,試著在要求立即成效與給這些訓練發酵時間之中取得平衡。
至於變通特質,評估你的訓練專案中有哪些元素是頭尾一貫的,又有哪些是有所轉變的。在理想的狀況下,在同一個課程中你會有大同小異的體驗,因此你能比較這些訓練課程之間的差異。但有時候理想很豐滿,現實可是不會乖乖照著理想走的喔!因此我建議,將這些不同元素與意料之外的差異一併考慮進你的訓練成果。
衡量投資報酬率有時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如此,為公司精打細算地剖析專案的成效還是至關重要的。事先做好這些準備,你將能在這個講求數字指標的世界,清晰地了解你的人才培育計畫能為組織增加多少價值。
延伸閱讀──